enrl305 发表于 2024-5-24 13:06:33

互联网普及保健品“坑”人事件频频现

“巧克力丸到货了,那方面不行的,赶紧联系我。”直播间里,主播推销着手里这款“大力丸”,他不明说这款产品为女士性药,而是委婉地暗示其效果,引导粉丝们选购。

山东省菏泽市公安局定陶分局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大队警察聂大力介绍,今年4月,警方接到群众举报后,便开始侦查这起直播间假酒案。

经过调查,聂大力和朋友们发觉,这款被冠以“名贵草药制做”“百年宫庭配方”的药片,只是几个非医学专业人士服药粉和面粉手工搓制而成,不仅没有保健食品必备的“小蓝帽”标志,还是三无产品,被检查出富含乳品保健品中禁止添加的中药成份,最终菏泽市市场监管局认定其为“有毒有害乳品”。

这是聂大力首次侦办线上售卖虚假保健品案件,他发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保健品“坑”人风波开始频频出现在线上。随着技术普及,老年人上网群体也逐渐增多,原先常在线下针对老年人售卖“灵丹妙药”的这些人,开始盯上直播间里的老年人。

新京报记者以“直播间”“保健”为关键词,在某网路投诉平台进行检索,发现诸多相关投诉信息。投诉内容包括转让三无产品、虚假或夸大宣传等,投诉平台则包括多个可以直播带货的平台。

此类直播顽疾仍在持续发生,新京报记者调查发觉,如今仍有不少主播在直播时夸大保健品的功效,宣称可以包治百病。

为了躲避平台审查,主播们通过替换违法词、剧情诠释或展示图片的形式暗示假酒假保健品的医治功效,且为了避免直播间忽然被平台警告或关掉,主播们常常使用多个帐号同步开启直播,随时切换。

直播间里的“保健品”

今年四月,聂大力和朋友们接到群众举报以后,在直播间里布控了一个多月。有近十个主播在直播时售卖这款“巧克力丸”,这些主播拥有一定粉丝,最多的粉丝超过50万。

在直播间里,主播手里拿着一粒红色丸子,并不坦承它的功能,只一味地说“一吃就好”,然后引导粉丝加她们公布在主页的陌陌,通过陌陌进行交易。

菏泽市公安局内乡大队得到群众订购的“药丸”后,与菏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合作,将样品送至南京进行检验,发现内含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西地那非,且浓度很大。

5月29日,聂大力和朋友们先在一个主播常去直播的地方蹲点,在其直播时将其抓捕,又通过该主播供认出上线宫某。警方随即找到宫某所在地,破门而入时,宫某正想砸毁手机销毁交易证据,而“药丸”早已被藏匿在洗衣机里。

经宫某供认,其上线王某建便是直播间“药丸”的生产者。王某建向同住一个新村的邻居孙某买来方子。这些被冠以“名贵草药制做”“百年宫庭配方”等名号的药片,实际上都是自行订购原料,手工制做而成。从直播间卖出的一万多粒药片流入19个省市。

警方在王某建屋内发觉了合剂、天平、网筛和各种各样的原料包装。聂大力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十分简单,就是揉面、和面,然后手搓药片,经过称重后再包装。这款所谓药片,实际上是三无产品,经过检验最终被当地市场监管局定性为有毒有害乳品。在直播间以50元至100元一粒销售,然而最初一级的代理售价仅要8元,而成本则更低。

聂大力强调,“蓝帽子”是我国保健食品特有的标示,通常在保健食品的包装或标签上还需标有“国食健字”的批准文号,但即使是正规保健品也不具备疾患防治、治疗的作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保健食品标明警示用语手册》中明晰规定,在产品最小包装物的主要展示版面上设置警示区,明确标明“保健食品不是抗生素,不能取代抗生素医治癌症”警示语。

以往,聂大力代办的类似案件都是线下接触式的,而如今以互联网为依托进行销售,依靠主播的影响力获利,由于销售者和消费者的空间被完全隔开,网红主播们有了更多作假的空间。

实际上,这类直播间走私假酒误导老年人的案件近些年来屡见不鲜。2022年,淮南民警曾摧毁一个售卖虚假保健品的盗窃犯罪结伙,26名嫌疑人各司其职,专门在直播中伪造专业讲师身分,虚构治病经历,诱骗老年人订购她们口中各种各样的“保健品”——成本几块钱的糖果,这一“糖果”没有任何保健作用和药用价值,而该结伙涉案资金2亿多元,资产达2000多万元。

为带货诠释各类剧情

“戴上戒指,偏瘫病人都直接站上去了,能正常行走了。”直播间里的人饰演着中风病人,主播声称这款戒指不仅医治中风,还是“心脏病病人的福音”。

刘珍月(化名)的舅舅痴迷带货直播间两三年了,刘珍月说,姥姥经常就买回一两件保健品,有的是带有“小蓝帽”标识的保健品,有的是被夸大成能救人治病的固体饮料。这一次,姥姥听信了直播间里推销的这款戒指。

http://www.qianxian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240524/1716527193589_0.jpg

这款产品叫“活能派派石戒指”,新京报记者查询发觉,有多家店面仍在进行售卖。

新京报记者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官网上查询其资质,在境内医疗器械(注册)栏中输入关键词,没有查到任何相关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七条,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广告涉及疾患医治功能,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则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

刘珍月发觉,姥姥关注的所有主播都是通过剧情诠释的形式直播带货卖“保健品”。带货常常在剧情诠释至讨回公道的时侯出现,主播为了报复,说要将对方的“好东西”亏本甩卖。像追剧一样,姥姥每晚还会看,有时候甚至看见晚上一两点。

北京市华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甘仕荣强调,这种剧本诠释的带货形式,包含虚假宣传行为,涉嫌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

新京报记者查询发觉,多个短视频平台曾发布治理拍戏炒作带货的

()通知。2020年11月14日,快手平台发布首期“剧本、演戏炒作卖货”专项整治违法公告,对一些主播以“扰乱电商平台秩序”进行处置,文中称,这些主播“利用家庭矛盾、离婚外遇、团队矛盾等与商品销售无关的元素炒作,诱导粉丝订购商品,严重影响了用户的购物体验、观感体验,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2021年3月,抖音安全中心发布《“卖惨带货、演戏炒作”违规行为处罚公示》,宣布平台已对卖惨带货、编造诡异故事、演戏炒作等行为进行违法处罚。30天内,抖音处理了相关违法直播间446个,封禁违法帐号33个。

夸大功效等顽疾仍在发生

然而,各种直播顽疾仍在持续发生。不少主播在直播时夸大保健品的功效,宣称可以包治百病,有的产品详情页上除了没有标明“蓝帽子”标识和“国食健字”批准文号,而且没有任何图文介绍,甚至产品图上还打着马赛克。为了躲避平台审查,主播们通过替换违法词、剧情诠释或展示图片的形式暗示其诊治功效。

12月7日晚上九点,短视频平台“芸老大J解气2号”直播间正在推荐一款“百草养元方”的产品,主播们分成两派,演绎着寻亲复仇的剧情。直播间的左上方写着“虚构剧情”,而右下角则是产品链接。

主播们手里拿着海报,指着里面的字“肺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5年不用输液”……用委婉的形式说着这款产品的功效,然而产品介绍页却只有一张药瓶的图片。

新京报记者点进该商品所在店面,还能见到不少类似的产品,都没有完整的产品名称,也没有详尽功效介绍。

据新京报记者观察,从10月底至今,名字里富含“芸老大”或“云老大”的帐号,每天持续同步开启直播,演绎剧情,在复仇时推荐带货,而产品常常被她们描述成能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

11月8日,新京报记者在“芸老大X2号.蓬荜生辉”直播间订购了主播们宣称的“华佗古方制做而成”的“片仔癀”,主播称“失眠、眩晕,气血两虚,片仔癀都能吃、都能治,能生津生津,得了褥疮、疥疮,也能拿片仔癀打碎外用治好,跌打损伤吃上就好”。

然而商品到手以后,记者发觉,产品包装盒上明晰写着“固体饮料”,“本产品不能取代特殊医学用途配方乳品、婴幼儿配方乳品、保健食品等特殊乳品”。且产品与直播间主播描述的“几岁都能吃,什么人都能吃”不同,禁忌一栏处明晰写着:孕妇、婴幼儿,对配料表过敏者不宜食用。

资料显示,真正的“片仔癀”是一种中成药,由牛黄、麝香、三七、蛇胆组成。具有健脾利湿,凉血散瘀,消肿止痒的功效。而直播间里这款同样名为“片仔癀”的产品,实际上是固体饮料。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强化固体饮料质量安全监管的公告》(2021年第46号),自2022年6月1日起即将施行,该公告对固体饮料的质量安全、销售宣传、标签标示等提出了众多要求,如固体饮料的乳品名称不得与早已批准发布的特殊乳品名称相同;不得明示、暗示涉及疾患防治、治疗功能、保健功能以及满足特定癌症人群的特殊须要等。

维权困难取缔面临困局

因听信直播间里声称的“调节血糖、改善睡眠”,方子娟(化名)的父亲也在直播间买了好多“保健品”。

方子娟说,母亲的身体不错,但有些小毛病,比如骨质增生,平时睡眠也不怎样好,她试图用这种“保健品”改善身体状况。方子娟回去以后发觉,这些产品均为固体饮料和压片糖果,没有“小蓝帽”标识,产品说明里也没有提到保健功效。然而父亲对此并不了解,主播们在直播间里将这种产品描述成具有医治疗效的“保健品”,她便深信不疑。

她曾以没有“小蓝帽”标识为由,向视频平台举报并要求退货,然而只有一小部份退货成功,有的产品被以未违法、超过售后期等理由拒绝退货,直至现今,有些店面早已关掉。

刘珍月也曾多次向平台举报她奶奶下过单的直播间,但是即使举报成功,很快主播便会切换帐号重新开启新的直播。她还试着向产品原产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但最后也都不了了之。

新京报记者也发觉,这些主播常常会打开多个帐号同步开启直播,有的直播间只直播,不挂产品链接,只有少数一两个直播间挂着产品链接。但一般,他们就会在直播中途放出字样,引导粉丝点击直播间右下角的帐号,进入有链接的帐号继续听直播。

子女们在举报,“爹妈们”却沉溺其中。这种凭生活经验才能判定出的假保健品为何能吸引这么多老年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研究所王大华院士剖析,由于部份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一些无法治疗的慢性肝病,他们可能更乐意去尝试多种不同的方式,“万一她们就成了那种被医治的少数幸运儿呢?”

此外,王大华的研究显示,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更容易相信陌生人,而且比起“朋友”这样的词,直播间里主播们喊着的“爹妈们”,一下子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让奶奶认为自己颇受关注,且从心理上意识到自己是个女儿或则妈妈。像亲戚一样的用词,唤醒了老年人的情感,让她们更多地用直觉而非理智去进行判别。

聂大力坦言了取缔这种案件要面临的现实诱因,“送检是十分困难的问题”,他说,无论是假酒还是假保健品,都须要市场监管部门先行认定。“鉴定是十分考验侦查员的”,他说,假如说要抽检农药是否合格,那就针对性地查氮、磷、钾这3个元素,但如果说某款产品宣称能包治百病,那送检时查哪些,就成了一个问题。

“很难找到突破口”,聂大力说,药的每种成份都须要特定试剂和试纸去验血反应,一项测量费是300元左右,周期在一周左右。如果全检,一个药片大约要检查200多项,花费六七万,周期也拉得很长。

让老年人安全“触网”

“因为担心而不去接触,才是最大的风险。”王大华觉得,老年人并非容易上当受骗的群体,只是老年人被骗的代价比较大。

王大华发觉,大多数老年人仍是互联网时代的被动接受者,她提倡终生学习,鼓励老年人主动拥抱时代的新变化。此外,老年人应当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让自己拥有必要的社会支持,这样比较容易寻求决策建议,以便做出合理的选择。

社会各方也应当合力降低老年人受骗的可能性,王大华说,例如平台可以在法律容许的条件下,对老年人帐号进行大数据剖析,更精准地排查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及时处理。

甘仕荣觉得,平台应当承当起一部分监督的责任。他强调,监管这种风波的难点在于应接不暇,违法主体相对比较多,需要在技术上降低执法力量,例如将相关直播平台接入市场监管部门执法平台。

“这些主播将非保健品说成是保健品,就是以假充真,制假售假,销售金额超过5万元的,涉嫌销售伪劣产品罪。”甘仕荣强调,在直播间里售卖这种“保健品”,涉及平台、商家、主播和消费者这四类主体。平台和主播是否承当责任,得看她们是否明知这种产品并非保健品,还宣称系保健品进行售卖。

他说,如果平台参与这种违法行为,共同知假售假,就须要承当相应的刑事赔付和被行政处罚的责任,情节严重的,可能承当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而主播假如晓得或则应该晓得机构或则公司选定的带货产品为伪劣产品,仍进行销售,符合法定入刑条件的,将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等罪名。

甘仕荣觉得,当下平台方应当强化方式上的初审和监管,要求主播和店家销售的产品必须有相应的许可或则认证,有相应的产品合格证。另外对主播和店家售假行为,平台介入处理后,及时根据规则赔付消费者。

12月15日,新京报记者就直播间主播以剧本诠释方法卖“保健品”一事致电平台官方客服,对方提示,可申请退货,如果店家拒绝,则可以申请平台介入。若主播卖货涉及违法,可以举报。

但卖假保健品的主播们并未全部消失。当晚接近十二点,主播们仍在直播间里诠释着剧情,引导“爹妈们”购买右下角的“灵丹妙药”。

新京报记者汪畅

SourcePh">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互联网普及保健品“坑”人事件频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