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报告:93.1%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
“第三方测评”在消费领域逐渐流行,然而,中国消费者协会最新发布的报告揭露了其背后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无疑对消费者权益造成了影响。高达93.1%的“第三方测评”存在测评标准方面的问题,其中超过一半的测评可能涉及商业与测评相结合的不公正操作模式。这一现象亟需引起我们的关注。测评标准之乱
在“第三方测评”领域,高达93.1%的案例存在测评标准的问题。众多测评未能确立清晰的标准,测评人员常以个人喜好进行主观性评价,导致消费者难以获得公正的评估。以商品测评为例,不同测评者可能给出截然相反的结果。此外,部分测评虽设有标准,但执行上存在前后矛盾,使得消费者难以把握,不知该信赖何方。
观察现实情况,众多平台普遍存在类似现象。例如,在众多知名短视频平台上,各类评测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深入剖析后不难发现,其中多数评测缺乏明确的标准。
商测一体盈利模式存疑
根据调查数据,高达55.7%的第三方测评机构涉嫌采用商业测评相结合或以商业利益支撑测评的模式。此类模式可能使测评结果偏离公正,因为它们可能出于盈利目的而忽视公平性。以某些测评账号为例,尽管它们表面上声称进行客观评价,但实际上却受到商家利益的影响。
众多消费者在面对测评时难以辨识其背后的商业运作模式。在目睹所谓的测评结果后,他们购买商品却发现商品质量与测评描述不符,这种情况常常导致消费者信任度受损。以某些小品牌为例,它们通过测评进行宣传,但实际上产品并不合格。
消费者权益受影响
http://www.qianxian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30/1730297205334_0.jpg
37.2%的消费者报告称,他们通过观看“第三方测评”所购买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这一现象显然表明,“第三方测评”并未有效服务于消费者。消费者基于对测评的信任进行购物,却最终感到失望。
在现实消费活动中,尤其在电子商务领域,众多消费者依赖评测信息进行购物决策。然而,当他们遭遇问题商品时,往往找不到有效的投诉途径,因为追究评测者责任存在困难。
“第三方测评”的定义
所谓的“第三方测评”通常指的是那些未获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或CNAS认可的机构或个人。这些主体通过多种途径对商品进行全面比较,并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尽管这些测评结果非官方,却能够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显著影响。
众多商家借助这一空子,指使部分不具备资质的个人或机构为其产品进行评测。表面上看似中立,实则是在为自身产品做宣传,导致消费者产生误解。
律师观点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的李斌律师表示,尽管“第三方测评”不具备官方性质,其结果却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客观影响。一项客观、公正且科学的测评对于维护消费者众多权益至关重要。因此,测评者必须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开展测评工作。
在法律实务中,若测评者因不正当测评导致消费者权益遭受损害,理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然而,当前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消费者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遭遇了不少挑战。
中消协的建议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出了多项建设性意见。其中包括,平台运营者需实施严格的账号身份验证,并加强问题账号的审查力度。例如,通过设立特定标签来辨别“第三方测评”类账号,并对未标注标签的账号实施流量限制或屏蔽措施。
需强化多元化的监管体系,涵盖作品审查及信用投诉等多个环节,确保消费者免受误导。然而,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亟需平台、监管机构与消费者三方的协同努力。
面对众多“第三方测评”,消费者如何识别其可信度成为一大疑问。我们期待大家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此外,若此文章对您有所裨益,不妨点赞并分享,让更多人受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