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设置知识点扫码收费引争议,网友吵翻了
在当前知识付费盛行的时代背景下,教材扫码收费的举措一经推出,便引发了广泛争议。这一做法激起了众多网友的强烈反应,他们对此展开了激烈讨论。究竟这是知识获取的一种新型途径,还是商业营销中的一种不当行为?各方观点不一,争论不休。教材扫码付费现状
当前,众多教材中频繁出现付费二维码。以《宪法学》教材为例,扫描其二手书中的二维码,不仅能看到相应的资源名称,还显现“输入防伪码”及“微信支付”选项,并标明费用为3元。此类情况并非孤立,在不少教材中已成为常态。这一现象揭示了教材出版在数字化资源运用方面的创新尝试。然而,这种尝试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同时,它也反映了知识传播领域中新方法与传统观念之间的矛盾。
教材中的付费二维码对新购新书读者或许尚可接受,然而对于二手书买家而言,却带来了不少困扰。二手书以其高性价比成为知识获取的途径之一,但扫码付费的规定限制了二手书买家平等获取知识的权利,这一做法难以被大众所接受。
网友的不同观点
部分网友表现出正面看法。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有助于丰富知识,同时还能减少教材排版所需的资源。这种观点着眼于知识付费背后的产业积极效应,如提高资源品质等。但与此同时,也有网友持相反意见。他们觉得在教材中加入这类“繁复”的扫码收费不妥,教材应当更加纯粹,专注于知识本身。这种观点主要源于对传统教材的固有认知,更重视知识的普及与公平性。
出版社相关回应
10月16日,高等教育出版社对此作出正式回应。教材编辑指出,“拓展阅读”部分资源,新书用户只需在封底输入防伪码即可免费获取。设置二维码的初衷是为了防止盗版行为,同时强调“一书一码”的原则,二手书可能无法绑定。出版社社会责任部的工作人员透露,目前出版行业普遍采用书籍附二维码的方式来提供拓展资源。出版社正与技术部门积极联系,协商后续改进措施。显而易见,出版社已认识到这一问题,并正致力于通过新营销策略的调整来化解引发的争议。
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亦作出回应。据总编室工作人员透露,系统内未检索到相关书籍,推测可能系联合出版,并表示将进行核实并反馈给高等教育出版社。这些回应显示出出版社对争议问题的积极态度,并正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作者的看法
10月16日午间,童之伟教授透露,他接到出版社的来电。然而,他坚持认为,二手书作为合法购得,其使用不应受到限制。这种观点反映了众多受影响的二手书使用者的普遍心声。在二手书的流通环节中,它承载着诸多实际价值,例如价格合理、环保等。禁止二手书使用者通过扫码获取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知识的更广泛传播。
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出版社采取防盗版措施无可厚非,然而,亦需妥善处理与知识普及之间的平衡。如何既确保版权得到有效保护,又能最大限度地推广知识,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议题。
http://www.qianxian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15/1731600391465_1.jpg
类似事件对比
在知识付费领域,类似在传统知识传播媒介上增设费用门槛的现象并不罕见。以某些纸质学术书籍附带的光盘资源为例,这些资源往往需要额外支付费用,此类做法曾引发广泛争议。这和当前教材扫码付费的现象有相似之处,它们共同代表了传统知识获取方式的一种转变和挑战。前者通过限制多媒体资源来设定门槛,后者则通过二维码在数字文本资源中布局。这些现象共同揭示了在数字化时代,知识的传播正朝着商业化的方向发展,而这一趋势与传统接受模式之间的磨合仍在持续进行中。
在行业发展的磨合阶段,一个持续存在的争议是:究竟应以维护商业利润为核心,还是更重视知识的普及?
事件的影响
教材扫码收费现象波及范围广泛。首先,对学生群体,尤其是那些购买二手书的学生造成影响。他们为获取知识可能遭遇付费障碍。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他们的经济状况,也影响他们的学习体验。从出版业角度来看,若未能妥善处理这一争议,将损害出版社的声誉形象,并引发公众对出版社在商业操作与社会责任之间平衡的质疑。此外,该事件也为其他计划采用类似营销策略的出版社敲响了警钟。
你是否曾体验过教材扫码付费的过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如若您认为本文具有参考价值,不妨点赞并予以转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