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小红书、美团等平台公开算法,用户掌握主动权,打破信息茧房
近期,算法驱动的信息筛选机制引发的诸如信息封闭和过度沉迷等问题备受瞩目,相关互联网企业亦陷入舆论风波。然而,一项研究论文指出抖音等平台算法的影响,与公众以往的理解大相径庭。算法争议根源
算法推荐系统问世不久,便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自去年开始,国家网信办等监管机构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公众媒体亦持续关注相关议题。互联网企业作为算法的主要责任方,成为众批评的焦点。用户因信息茧房效应而面临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以及因过度沉迷于平台而耗费大量时间等问题,频繁出现。
论文新发现
近期,一篇新论文提出了不同见解。该论文的首位作者师文表示,在抖音等社交平台上,算法推荐并未加剧信息茧房效应,反而相较于随机推荐或用户自行选择,更有助于提升信息的多样性。为了在维持用户粘性与内容多样性之间取得平衡,算法开发者会积极引入跨领域内容,以减少用户流失。
商业利益考量
http://www.qianxian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250228/1740683317873_0.jpg
从商业角度分析,抖音等平台迫切渴望突破信息茧房。以本地生活服务信息为例,餐饮内容的过度推荐可能导致用户对旅游、教育等领域的接触机会显著减少。平台若要持续运营,关键在于打破“内容极端化 - 用户流失 - 商业利益受损”的负面循环。
平台积极行动
近年来,抖音、美团、小红书等平台积极尝试揭开算法的神秘面纱。它们不仅推出了关闭个性化推荐的选项,允许用户自定义内容喜好以提升推荐质量,而且丰富了搜索、社交分享以及热点排行等内容的分发方式,通过多种措施助力用户打破信息封闭的循环。
现存问题与挑战
http://www.qianxian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250228/1740683317873_1.jpg
抖音等平台将算法决策权赋予用户,此举旨在打破信息封闭圈,却违背了用户的基本需求,且对用户媒介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此外,平台算法过度依赖兴趣标签,缺少对内容真实性的评估机制,这些问题亦对内容生态和用户体验产生了负面影响。
未来改进方向
基于算法透明化及分发机制多样化,平台需主动挖掘算法的“破茧”潜能,以技术手段对抗“人性惯性”。例如,美团已对骑手防疲劳和订单分配算法进行优化,但不应仅限于此,还需为平台增添更多人性化的关怀。而小红书则需对整体机制进行“算法进化”的全面重构。
当前,互联网平台正积极推广算法创新,我们作为用户,应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这些政策与平台功能,以扩大信息获取渠道?各位有何见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