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雯新衣新发型唤起记忆,华语音乐2000~2007黄金时代回顾
音乐审美变革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趋势显著,音乐人的草根化与音乐审美的平民化趋势愈发明显。以往由精英审美主导的音乐时代已告一段落,大众在音乐领域的发言权逐步提升。现在,来自不同背景和风格的音乐人得以展现才华,音乐风格亦呈现多样化,而大众的喜好对音乐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社交媒体时代,音乐审美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以2012年左右的国民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为例,该节目再次聚焦音乐领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这使得更多的人得以接触和领略多样化的音乐风格,从而推动了大众音乐审美水平的提升。
音乐聆听习惯变迁
目前,音乐的收听模式正趋向于零散化。随着4G网络的广泛覆盖,游戏、影视作品等娱乐内容通过移动设备便捷获取,占据了用户原本用于听音乐的时间。如今,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集中时间欣赏音乐,而是分散在零星的时间段内欣赏几首歌曲。
http://www.qianxian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250311/1741689283185_0.jpg
碎片化聆听趋势对音乐市场产生了影响,迫使音乐人创作更具吸引力的“短平快”作品,以便在短暂的时间内吸引听众。此外,这一现象也对音乐的传播和推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众多娱乐内容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音乐人面临的一大挑战。
抖音神曲现象剖析
众多评论员及行业人士普遍观点是,抖音热门歌曲的流行趋势并不会对音乐的内在品质造成影响。他们坚信,优秀的音乐作品始终是优秀的,其内在价值不容降低。抖音上的歌曲以快速制作和更新为特点,它们能够紧贴文化潮流和用户兴趣,借助短视频平台的流行趋势,迅速在网络上扩散。
抖音热门歌曲虽然受到欢迎,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这种“15秒”的流行趋势催生了为了迎合热点而刻意制作的碎片化创作方式。不少作品内容单薄,缺乏深度与内涵,过分追求短期的关注度和热度,难以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音乐人的收入与影响力
在当前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音乐版权的变现途径变得更加丰富。目前,音乐消费呈现出明显的圈层化特点,难以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流行音乐。从收入角度来看,众多音乐人的收入相较于“魔岩三杰”等前辈有显著提升,有的甚至可能超过100倍。然而,他们的知名度并不一定为大众所熟知。
收入虽有所增长,然而其时代价值却在逐渐降低。尽管传播媒介已发生转变,听歌次数、下载量以及免费在线播放等均推动了版权收益,但音乐创作者如何在获取经济回报的同时增强个人影响力,这一议题亟需解决。
视频内容对音乐的影响
http://www.qianxian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250311/1741689283185_1.jpg
视频网站的兴起使得视频内容成为主流娱乐方式,其中长视频综艺和短视频成为音乐推广和行业生态讨论的重要场所。长短视频在音乐新用户吸引和宣传方面效果显著,头部节目和平台的高流量直接推动了音乐的商业价值,为更多音乐作品提供了被广泛认知和欣赏的机会。
视频内容的效应受限于互联网的短暂周期,难以对音乐家的长远发展承担起责任。仅凭视频平台的短暂热度,不足以确保音乐家在音乐领域的持续成长。因此,音乐家亟需探索更为稳固的发展路径。
音乐行业商业逻辑困境
一些观点指出,音乐产业的核心仍集中在版权交易和现场演出上,扩大这两方面的空间被视为维持音乐从业者活力的关键。然而,目前来看,无论是长视频娱乐节目还是短视频平台,在商业角度上均难以肩负起推动音乐行业复苏和发展的重任。
传统音乐公司的B to C经营模式着重于对各类渠道的全面掌控,然而在互联网盛行的当下,这种模式显得不够与时俱进。音乐创作者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氛围,寻求新的商业模式。面对这一挑战,音乐产业在互联网时代如何突破难关,实现长期稳定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