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寻呼机,让用户不用满大街找电话就可以知道呼叫内容
风物志20年前曾风靡一时
曾几何时,大街小巷的行人中,腰间总会发出“B-B-”的声音,低头一看,一个小小的黄色电子显示屏上,会出现一个号码,于是,立刻就近找一部电话按号码打过去。
▲名噪一时的“摩托罗拉”寻呼机
传呼机,又叫寻呼机,英文为“page-beeper”,所以又被叫做BP机或者BB机。在手机普及以前,人们普遍以拥有BP机为荣。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寻呼机,取名为BellBoy。1983年,上海开通国内第一家寻呼台,BP机进入中国。
最开始,用户使用的只是模拟信号BP机,只能接收呼叫信号,需致电寻呼台才能查询到回电号码。1984年,广州开通数字寻呼台,才解决了这个难题。早期的BP机全是进口产品,品牌包括摩托罗拉、松下等。后来,国内企业浪潮与摩托罗拉合作,开发出汉字BP机;1993年5月,波导公司又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寻呼机,让用户不用满大街找电话就可以知道呼叫内容。
▲汉字显示机
由于体积小、重量轻、价格相对便宜、使用也很方便,BP机很快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大约从1990年开始,传呼台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BP机也成了许多家庭中除固定电话以外最不可或缺的“通信标配”。据统计,在1995年到1998年的4年间,全国每年新增寻呼用户均在1593万户以上。1998年,全国传呼机用户突破6546万户,名列世界第一。
BP机有人工汇接和自动汇接两种方式,对应的寻呼台称为人工寻呼台和自动寻呼台。人工寻呼台需要人工操作把这些信息编码经过发射机发出信号;自动寻呼台根据来电话的线路号,自动查出寻呼人的电话号码并同时发送出去,这样被寻呼人就知道是哪部电话寻呼的。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随着手机的出现和使用日渐广泛,BP机和寻呼业受到巨大冲击。2007年3月,信息产业部发布公示称,中国联通申请停止经营北京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8/199、126/127、128/129无线传呼服务,这也标志着传呼机在大陆地区的运营正式结束。
旧时光
别在腰间的音乐魔盒
“有了BP机,人与人的沟通才开始变得更加简单起来。”在80后的小施看来,是BP机开启了即时通信时代,将人们带入了没有时空距离的年代,时时处处都可以找得到人,大大地加速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工作效率。“就别在腰间,只要听到BB机响,就知道有人找我了。”
▲曾经街头排队回复“呼机”的市民(网络资料)
小施从读高中起,就开始了寄宿生活,家里人不放心她一个女孩子独自在外,就给她配了一台BP机,以便随时联系。小施回忆,一开始妈妈还会隔三差五地呼她一下,到了后来,除了每天晚上7时30分的“气象预报”,就没有其他动静了。
小施家里的第一台BP机是妈妈买的,当时她还在读小学。那天晚上,家里来了好多客人,都觉得BP机新鲜好玩,便不停地呼“它”。“那是一台人工机,接线员一直很有礼貌,打得多了,我都觉得不好意思了。”小施说。
上大学以后,小施换用了手机,那台BP机就放在抽屉里,之后就再也找不到了。
家住明楼街道的吴光是位70后,至今,他仍保持着用BP机当闹钟的习惯。“这物件是老了,但十多年的东西,对它有感情是真的。”
其实,这台BP机也被束之高阁了很久,前几年吴光在整理东西时偶然找出来的。当时,机身已经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灰,抱着好奇的心态,就将它擦干净,换上新的电池,“除了传呼功能没有,其他功能都还能用。”在吴光看来,这不亚是一个惊喜。
1999年,吴光大学毕业,家里花了1000多元给他置办了一台蓝天牌BP机当通信工具,同时这也是吴光第一次有了自己专属的通信工具。出去工作,穿好西装,再把BP机装进一个小皮包,别在皮带上,也是当时的一种时尚。
▲腰间别一部BP机,是当时的男士标配(网络资料)
“拿到BP机,设置好传呼密码,第一个电话是传呼给我哥哥的,后来一次性把所有能呼的家人朋友几乎都呼了一遍。”吴光说,自己没有买BP机时,只能依靠固定电话联系,有时自己人不在,消息来了接收不到信息,碰到重要的事情时,非常懊恼;有了BP机后,遇到重要的事情能及时知道,就近找一个电话亭就能回复,很方便。闲暇时,找一个电话亭,通过传呼台进行信息的传递,再等待朋友的回复,和朋友聊聊近况,和爱人表达情愫,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此外,数字也成为了紧急联系的暗号。吴光说,那时“110、119”等数字是一座用无声语言来传递信息的桥梁,每每遇到紧急的事情,无法联系上对方了,自己就会以这样的数字来留言,表示有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对方看到消息后马上回电话。
2001年,吴光将用了一年多的BP机换成了通信更加方便的手机。手机不需要通过第三方来转接,只需直接拨打对方的电话即可,功能也比BP机更加强大。然而,在吴光心目中,BP机却代表着自己进入社会打拼的第一段美好时光。“只要还能用,我会让它继续当我的闹钟。”吴光说。
亲历者
“当时的状态就像现在的114”
“你好,兴达工号……请讲。”从接听电话到传递信息,仅需几秒的时间便可以做到,说这话的人,是东胜街道庆安社区的社工林玲。
过去,林玲是宁波兴达传呼台的一名工作人员。林玲回忆,从1995年到1997年,她一直在从事着传呼台接听员的工作。一天在岗8小时,三班轮流倒,二三十个人挤在一个封闭的房间,每天忙碌着同一件事情。
用林玲的话说,自己当时的状态就像是现在的“114”,不仅要做一个传呼台的接听员,还要做一个号码百事通,因为当时大多数都是通过BP机来传递消息,各医院的号码要背熟,“遇到医院的呼叫,要立马做出反应,这可是人命关天的电话,不能马虎。”
除此之外,传呼台的工作还需要普通话标准、口齿清晰,电脑打字速度快、正确率高,记忆力好,是非辨别能力强,这些条件无不考验着每位接听员在接听传呼台信息时的业务水平。
▲名噪一时的“摩托罗拉”寻呼机
同时,每天的工作量也大得惊人。“普通的日子一天需要传达的信息大概200条,尤其是过年、节假日的时候会更多,大多数人都通过传呼台发送祝福短信,一天能传达三四百条信息。”林玲说,一个班轮下来,嗓子经常是干涩发痒的状态,时间一长,咽喉炎就成了职业病,三班倒的工作对自己的身体也有了不好影响。为此,1997年,林玲放弃了当时待遇较高的传呼台事业,投身奔入了保险行业,尝试做其他的工作类别。
说到传呼台的故事,也有让林玲印象深刻的事情。林玲的同事曾经接听到一个男孩子给他女朋友留言在某个地方见面的信息,可同事一不小心将约会地址打错了,导致那位女生在错误的地址等了男生很久,要闹分手。在事情发展到严重的情况下,男生要求林玲的同事出面澄清,并要求工作人员还原当时的情况,最后,林玲及各位同事帮助那个男生一起说清楚了事情缘由,一对情侣才和好。
传呼台的工作需要三班倒,有时林玲也经常会接到一些骚扰电话,比如恐怖的传呼、醉酒的传呼,各种各样,但是开心的日子居多。
回想起曾经在传呼台工作的日子,林玲直呼那是她比较难忘的事情,当时通信工具不发达,大多数人能依靠的都是通过传呼台传递信息,尽管当时工作艰辛,但是能够为大家传递一个信息,保持一个通话,苦点累点也值得。
新起点
国外仍有一席之地
根据资料显示,在国外仍有BP机运营商在提供寻呼业务服务。比如英国的Pageone,目前可提供5种类型的BP机,包括利用GPS系统的双向寻呼机、显示字母和数字的消息寻呼机、数字寻呼机、音调寻呼机和专业安全寻呼机。不同于智能手机,Pageone的这种BP机可以续航长达3个月,而且只用AAA电池就够了。以消息寻呼机为例,该设备使用LCD屏幕,可以4行显示80个字符,存储240条消息,其他功能包括闹钟、震动提醒和删除消息等。
在手机盛行的当下,被戏称为“古董”的BP机为何仍有市场空间?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一些职业的特殊需求。比如医师用BP机沟通,可以防止意外传送敏感病人的数据;能源公司可快速通知员工附近有紧急情况,救生员则依赖有GPS功能的BP机定位被救者。
在美国,每年花在新BP机上的费用也高达数百万美元,其大多数用户是消防队员和紧急医师,他们都需要24小时随叫随到。
与此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MSN、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功能相对简单的BP机,难逃被大众生活淘汰的命运。“现在中国的经济、科技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适应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和不断加快的工作节奏,就需要不断普及使用更先进的通信工具。”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一位银川普通市民的话,如今已得到应验。
记者手记
沟通,正在变得简单
不可否认,现在回头再看,作为第一代即时通信工具,BP机更像是一个过渡的角色。但也不应否认,从固定电话到BP机,再从BP机到手机,每一步都是社会信息化程度提升的一次大跨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这么被一步步拉近。
BP机真的消失了吗?这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如今,甚至不用拨通电话,打开微信、QQ等聊天软件就能直接视频通话。沟通,正在变得简单。只是,如果家中还能找到曾经用过的BP机,不妨收藏一下。毕竟,这也是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过程中同样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阶段。
来源 | 鄞响客户端
编辑 | 娜娜
更多新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