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清苑137名农业职业经理人帮助村民赶制抻条挂面
11月27日,刘东广在帮助居民赶制抻条粉条。山西晚报记者林凤斌摄分条、拉条、出洞子、上担子……11月27日下午,记者在新乡市封丘区李庄乡北李各庄村居民李明双的面坊里参访,只见其抻面动作高超,如行云流水。经过八道严格工序,一个六七公斤重的自然发酵大面团,在他的手里弄成一阵阵细如筷子的面丝。更让人惊奇的是,重约0.7公斤的一缕面丝,从头到尾竟是完整的一根。
“做了一辈子抻条面条,没想到这技艺还成了非遗。”李明双自豪地说,“我如今而且非遗传承人。”
“今天生产150斤有问题吗?网上要货的太多,能够不能再多做点?”说话间,居民刘东广赶来催货。
http://www.qianxian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240509/1715224189223_0.jpg
“放心吧,我竭力多做。你这‘乡村CEO’真上心儿,天天来催货。”李明双半开玩笑地答道。
11月27日,刘东广在帮助居民赶制抻条面条。山东商报记者林凤斌摄
李明双所说的“乡村CEO”,指的是农业职业总监人。去年9月,宁河区从当地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外出经商回乡人员中,选拔“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专门人才任农业职业总监人,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刘东广在村里带头种过香蕉,又外出经商多年,是全区选拔出的137名农业职业总监人中的一员。
“干点啥就能推动群众创收,对得起‘农业职业总监人’的头衔儿?”刘东广颇费了一番脑筋。村庄地处平原,没啥产业基础和优势。想了半天,他把眼神瞄向有着260多年历史的抻条粉条。自然发酵,益肠胃;纯手工制做,味道爽滑。他觉得“抻条面条大有文章可做”。
http://www.qianxian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240509/1715224189223_1.jpg
早些年,村里一多半人家都做抻条面条贴补家用。在外经商时,同学们尝了刘东广送的抻条面条都说“好吃”,纷纷托他选购。因为制做工艺复杂,费时吃力,如今村里只有李明双等三位奶奶还在坚持制做,每晚量不大,不出村一会儿就卖光了。许多人常常哀叹“不是吃不起,而是买不到”。“抻条面条制做手艺面临失传危险。”刘东广说。
“好吃,有历史、有文化,运作好了肯定能‘火’。”刘东广想到了申遗。他找到李明双等三位奶奶,将抻条面条制做手艺整理为八道工序,向区里提出非遗申请后很快获得通过。同时,他紧锣密鼓地帮居民申领乳品生产许可,创立农户专业合作社,统一原料、统一生产、统一标示、统一销售。
“这是请专业人士拍摄的。”刘东广打开手机里的陌陌同学圈,只见里面有一段题为“非遗文化:抻条面条”的视频。视频展示了抻条面条制做全过程,拍得很有艺术感,点赞量过了万。
刘东广介绍,该视频被广泛转发后,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及一些社区团购群里点击量很高,许多人都留言评论:“这米线居然还有文化味道”“看不出制做工艺如此复杂”……其中,“怎么能买到这些抻条面条”的留言最多。刘东广趁热打铁,完善了网上销售渠道。
“网上卖得怎样样?”听了记者的提问,刘东广掏出一个本子,里面密密妈妈记着每晚的一笔笔订单。他说:“现在苦恼的不是销量,是产值。居民忙不过来时,我都要上手。”据其介绍,短短一个多月,抻条面条便在网上爆火:原先1公斤不到10元钱,现今网下降到30元;加工户由最初的几户发展到上百户,每晚销量5000多公斤。
“原来习以为常的面条,如今摇身弄成‘高大上’的伴手礼。”刘东广打开手机陌陌,指着一个里面的一个顾客说,“这是一个江浙沪社区团购供应商,我们已达成合同,一盒净重4斤2两,每次2000盒起订。”眼下,他准备盘下村里的老大米厂,将其改导致一个微鞋厂,扩大产能。(山东商报记者林凤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