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浩新专辑麻雀豆瓣评分仅 3.2 分,新歌要我怎么办也遭差评

[复制链接]
查看61 | 回复0 | 2024-9-23 22: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荣浩最新单曲《要我怎么办》在业界引发了热议。该曲以仅九个不重复字词的歌词为特点——“呵”、“哈”、“要我怎么办”及“你想”——对传统音乐创作提出了挑战。许多听众起初对该歌感到困惑,评论区充斥着“难以理解”、“态度漠然”的评语。与2018年的《贝贝》形成强烈反差,后者虽短至4秒,却凭借其独一无二吸引了广泛关注与讨论。《要我怎么办》的平淡反响引人深思:李荣浩的风格创新能否持续吸引市场?

李荣浩的创作手法在传统音乐规则上展现出显著的革新。与众多作品注重歌词深度和旋律复杂度不同,他选择了迥异的方向。这种选择或许是对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回应,或许是深入音乐本质的探索。但市场对此的反应并不总是正面。《要我怎么办》的不佳反响向李荣浩提示,音乐创作须兼顾艺术性和市场适应性。

营销与才华的博弈:李荣浩的双面人生

自2017年以来,李荣浩的新歌推广与微博热点息息相关。从“#李荣浩嗯#”到“#李荣浩新歌歌词九个字#”,每有新作推出,便引发热议话题。这种频度较高的曝光,无疑为李荣浩积累了丰厚的流量与关注度。然此营销手法亦引发诸多争议。有人认为,李荣浩已由才华横溢的音乐才子转型为“营销歌手”。如此转变,不禁使人质疑:李荣浩的才华是否在营销之下的光芒中被遮掩?

李荣浩于采访中表示,他对此种营销手法持认同态度,视其为电视广告之等效,并无不妥之嫌。此等豁达心态或许是他在流量盛行的时代依然保持高人气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对于长期支持其音乐才华的粉丝而言,此营销手段可能引发失望,他们期待的是李荣浩在音乐创作的突破,而非单纯的市场手段。

音乐的本质:营销之外的思考

在音乐产业环境中,营销显得尤为关键。尤其在艺人林立、营销渠道碎片化的当下,吸引听众的挑战愈发严峻。但无论营销手段如何,对音乐人或唱作歌手而言,作品本身的说服力才是根本。以李荣浩的《要我怎么办》为例,虽营销效果显著,然反响不佳,这一现象警示我们:音乐的精髓在于艺术价值和感染力,而非单纯的营销手段。

案例分析:李荣浩于流量时代展现出音乐人如何维系个性与创作自由。其独特风格与市场策略,可能成为时代繁荣的关键。但此亦引发深思:在追求流量的路上,音乐人是否仍能坚守音乐的纯粹本质?

结语:音乐的未来,何去何从?

音乐从业者与创作面临空前的挑战,李荣浩的《要我怎么办》或许仅是现象一瞥。在商业化与艺术造诣的抉择中,音乐发展的方向悬而未决。究竟是执着于追求关注度,还是重返音乐本质,探寻艺术的真实与深邃?这一问题,唯有时间能揭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