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微短剧付费乱象:老年人易陷陷阱,半年花费高达4万元

[复制链接]
查看117 | 回复0 | 2024-12-16 13: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期,消费者揭露微短剧领域诱导消费、费用高昂、重复收费等问题,此类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权益,同时也暴露了行业监管的迫切需求。这一情况亟需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微短剧的兴起与平台众多

微短剧近期广受欢迎,成为民众新型的娱乐选择。众多播放平台如抖音、快手、微信小程序等,构成了其主要的传播途径。平台间频繁的互导和跳转,扩大了其观众群体。然而,这也为付费乱象的蔓延提供了条件。此类问题在消费者中普遍存在,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当前,微短剧行业看似兴旺,然而其背后的支付风险不容忽视。多平台运营导致管理分散,一旦消费者权益受损,责任主体定位困难。

典型案例揭示乱象根源

3月7日,成都市民常女士披露。她的母亲拥有众多微短剧小程序的支付记录,涉及金额从9.9元至129元不等。这些微短剧通常至少包含100集,每集时长几分钟,观看完一整部所需支付的费用远超主流视频网站年费会员的费用。



杭州的简女士遇到了相似的问题,她的母亲花费了近百元仅观看了几集,若全部看完可能需支付数千元。老年消费者普遍对智能手机操作不够熟练,微短剧前几集免费后几集收费的模式诱导他们付费。这一现象暴露了微短剧付费模式对老年群体的严重损害。

收费形式与消费者权益受损

目前微短剧的收费模式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成为会员,这类会员费用普遍超过300元,相较于主流视频平台的年费会员,费用显得较高。此外,部分微短剧内容存在诱导用户消费的倾向。

众多中老年群体对消费的不合理性质缺乏认识。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某些平台的微短剧诱导消费者付费,这引发了众多中老年消费者的权益受损。这些消费者的消费金额不当地增加,尤其是中老年消费者,他们的权益因此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行业监管的初步行动

平台方已启动对微短剧行业的规范化工作。抖音、快手及微信平台均向短剧创作者发布了保证金缴纳的相关要求。同时,它们已批量撤下部分违规微短剧作品。这些措施被视为行业规范化的初步步骤。

然而,当前这些举措成效尚不明显。时至今日,诸多收费乱象仍旧普遍。消费者仍可能随时遇到不公的收费陷阱。这表明,平台在整治乱象的道路上尚需持续努力。

经营主体易逃避责任



胡钢指出,众多微短剧制作公司一旦遭遇投诉,便更换身份或直接撤除视频。这种现象导致消费者在寻求权益保护时难以锁定具体经营实体。目前,这已成为微短剧监管的一大挑战。由于缺乏明确的经营主体,消费者难以有效发起投诉。即便消费者意识到自身权益受损,也往往只能无奈放弃,从而加剧了微短剧付费领域的混乱现象。

行业自律的重要性

尽管监管领域存在众多挑战,微短剧作为新兴文化形式,实际上为公众带来了新的娱乐选择。鉴于此,胡钢提出行业自我规范显得尤为迫切。

为确保微短剧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相关制作和平台主体需增强责任感,通过自律来规避付费乱象等不良问题。此举不仅有助于提升自身品牌形象,而且对市场稳定增长至关重要。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即陷入微短剧的付费困境?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同时,也请为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以引起更多人对微短剧付费问题的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