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耕田鱼菜共生农场成功经验分享: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与新媒体运营策略

[复制链接]
查看131 | 回复0 | 2024-12-20 00: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业领域中,创新模式常常带来出乎意料的成效。渔耕田—鱼菜共生农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独特的经营手法使其成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典范,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

模式创新奠定成功基础

位于[具体地点未提及]的渔耕田农场,占地面积达28亩。农场创始人陈斌,人称大鱼庄主,已坚持10年实践鱼菜共生模式。该模式将鱼菜共生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在农业领域呈现出创新性。农场每亩产值超过10万元,年收益超过300万元。这一高产值和高收入在传统农业中实属罕见,凸显了创新模式的价值。正是这种模式的创新,为传统种养殖行业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传统种养模式多受限于旧有框架,效益提升面临挑战。然而,渔耕田农场通过创新理念,成功突破了发展瓶颈,采用鱼菜共生技术,打造了融合一二三产业的新模式。这种做法为众多同类农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同时也揭示了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受邀宣传扩大影响力



渔耕田农场创始人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卓越的成就。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农场已连续六年亮相央视,同时受到CCTV2、CCTV7、CCTV17及光明日报等官方媒体的专题关注。官方媒体的认可极大地提升了农场的知名度。这一认可对农场而言,是赢得公众认可、迈向更广阔市场的关键。

当前,信息获取途径繁多,然而,央视等官方媒体的权威性仍不容小觑。渔耕田农场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彰显了其模式与理念的领先地位及典型性。这一现象也导致农场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吸引了众多潜在合作伙伴与客户。

新媒体助力粉丝增长

在新媒体领域,渔耕田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们通过抖音、快手、小红书、百家号等众多平台,成功吸引了超过210万粉丝。这些粉丝不仅成为农场的潜在消费者,还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此外,渔耕田的短视频全网播放量已突破15亿次,农场样板的POI地址吸引了2.3亿人次浏览,创始人的微信好友数量更是达到了5万以上。这一系列数据充分展示了渔耕田在新媒体运营领域的出色实力。

相较于传统营销手段,新媒体打破了地域界限,能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渔耕田正是利用了这一优势,掌握了流量核心。众多传统农业从业者已开始认识到新媒体的价值,然而,真正像渔耕田那样做得出色的却为数不多。

产业融合强化盈利性

渔耕田农场在运营上目标清晰。首先,在第一产业上,农场致力于提升产品质量,保障鱼类和蔬菜的品质;其次,在第二产业中,农场专注于核心业务,比如开发基于鱼菜共生的特色产品;再者,在第三产业上,农场通过旅游、餐饮等服务吸引顾客。由此衍生出餐饮服务、蔬菜礼盒配送、研学旅行等业务。农场从单一农业生产向多产业融合发展转变,这一变化显著增加了农场的盈利潜力。

单一农业经营通常收益较低,且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冲击。然而,若实施产业整合,农场能够在多个领域分散风险。此外,这种方式还能催生更多盈利增长点,例如,在农闲时期,研学活动可以为农场带来额外收入。

产品特性与营销策略



该农场生产的鱼菜组合农产品新鲜度较高,然而,其存在保质期较短、不易远距离运输的缺点。针对这些问题,农场采取以农业旅游为吸引客流的方式,游客在农场体验后,可携带产品作为纪念品。此类产品不仅确保了新鲜,还消除了运输成本方面的担忧。

针对成本偏高的实际情况,他们利用特色有机产品作为销售亮点,以此吸引那些对产品质量有较高期望的消费者。在营销活动中,他们向游客展示农场产品,推广储值会员服务,并努力拓宽销售途径。

知识课程实现多元发展

大鱼庄主实施了知识转化策略。他将十年积累的鱼菜共生技术及知识归纳为百个问题,并以此内容制作了售价99元的网络课程,在抖音等平台上进行销售。截至目前,该课程已售出超过4100份。此举不仅丰富了其收入渠道,同时也促进了鱼菜共生技术的普及。

当前农业市场竞争激烈,拓展多种发展路径显得尤为重要。知识销售作为一种手段,有助于吸引公众对鱼菜共生的关注,并增强农场的知名度。这一现象对读者有何启示?您对这种多途径盈利模式有何看法?若文章质量得到认可,不妨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