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少年张辰亮:从 2 万到 577 万,博物学在中国的热度如何?

[复制链接]
查看82 | 回复0 | 2024-10-25 12: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博物》杂志的编辑博物君张辰亮,一位来自北京的年轻人,从博物少年成长为昆虫学硕士,再到杂志编辑,他在网络上声名鹊起。他的粉丝数量从2万迅速攀升至577万,与此同时,博物学在中国也日益受到关注,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年少接管微博谨小慎微

张辰亮自年少时期便开始管理《博物》杂志的官方微博。发布每条微博时,他总是格外谨慎,仿佛在薄冰上行走。当时,《博物》杂志的月发行量仅为5万册,微博粉丝数仅有2万。微博主要功能是发布杂志内容选摘和最新刊物的预告。尽管偶尔会有网友提问,但并未设有专人负责解答。然而,张辰亮对生物知识有深入的了解,面对网友的提问,他总能应对自如。

在这一阶段,他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他需维护杂志的良好形象;其次,鉴于微博运营投入的经验和资源有限,他必须以稳健为策略。他在社交平台上的言论尚处于探索阶段,力求在维持杂志专业形象的同时,与网友进行适当的交流。

转变风格开始随心而论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察觉到网友的提问多集中于常见物种,而昆虫研究并未如预期那般充满乐趣。因此,他开始调整自己的风格,不再像以往那般拘谨,甚至比日常对话还要直率。他的发言从过去的谨慎小心转变为更加自在的自我展现。这一变化,宛如一个长期压抑的人终于得以释放内在的天性。

这种转变主要源自他对个人身份在社交媒体上的重新设定。他意识到,通过“博物君”这一角色,他能够更加贴近内心深处的自我。同时,他还有着日常的工作职责,包括为《博物》杂志撰写稿件和编辑文章。由于时间有限,他无法过多地陷入其他事务的纠结。在回应网友问题时,他主要以解答为主,不再过分担忧其他细节。

早期网友关注焦点特异

2013年下半年,一种独特的现象引起了关注。博物君无论解答何种生物知识,网友们的评论都惊人地一致,纷纷询问“能吃吗”。这种现象让张辰亮感到不满,他认为只看到活物就想着吃是不正确的。然而,这种网友的反应也揭示了当时大众对博物学持有的一种既有趣又功利的态度。

张辰亮需在大众态度的背景下,持续坚持其科普理念。多数情况下,他仅能在后台直接解答物种相关疑问,缺乏时间与网友深入探讨或引导。这一现象亦反映了当时博物学推广所面临的挑战。

应对网友喜好调整策略

博物君起初偏好选取罕见的小众生物进行解读,意图展现其广博的学识,然而网友对此类知识似乎并不认同。随后,他调整策略,决定发挥自己的鉴定专长,着手进行更为深入的工作——撰写一本科普著作,深入剖析《海错图》。自中学时期起,他就对《海错图》中的奇异海洋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意图以这种方式吸引读者的注意,仿佛揭开了一处新发现的宝藏。他不断探索,力求在满足个人兴趣的同时,亦能满足网友们的偏好,以更加有趣的方式传播博物知识。这不仅是对其职业生涯的拓展尝试,更是对博物学知识推广工作的一次努力。



融合传统发扬博物文化

张辰亮在解读《海错图》时,秉承了聂璜的理念,于介绍生物之余,还融入烹饪分析。此做法既满足了部分读者对“能好怎”的探求,又深入剖析了生物知识,达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普的有机结合。此举宛如构筑了一座连接古今、沟通博物知识的桥梁。

他凭借鉴定网友灵魂画作的能力,在《海错图》的文字与图像中挖掘线索,推测生物的真实形态。这种方式,仿佛破案一般,为读者带来了乐趣,同时也使《海错图》中的生物形象生动起来,进而激发了公众对博物学知识的兴趣。

见证博物学热度的提升

在担任博物君的五载光阴里,张辰亮目睹了博物学在中国逐渐升温的现象。《博物》杂志的发行量实现了从5万份到22万份的显著增长,微博粉丝数亦呈现爆发式增长。粉丝数的激增反映了关注博物学的人群正在持续扩大。张辰亮也由此从一名普通的博物知识分享编辑,蜕变为拥有577万粉丝的知名网络红人。

尽管他已成为网红,生活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依旧从事着编辑的日常职责。然而,他明显察觉到自身影响力的提升,例如在学校讲座时,孩子们态度的转变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些现象反映出博物学在中国正逐步成为热门的知识领域。那么,您认为博物学在中国是否会持续升温?欢迎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