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视基本盘才是最容易犯的错,你知道吗?

[复制链接]
查看400 | 回复0 | 2024-5-21 21: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期间我犯了个错误,玩全省群确实是很嗨!并且本地群才是基本盘啊,没有本地品牌和从业者,我玩个毛!

每位行业,每位职业都有对应的基本盘,广告行业的基本盘是创意的标准化、地产的基本盘是城市化进程、快手的基本盘是“老铁666”、抖音的基本盘是“家人们谁懂啊”,所以,忽略基本盘才是最容易犯的错。

而其余的内容,商铺踩点和测评仅做了一个算是SOP的模型,打算后期招了更多人再做。品牌主和从业人员采访部份,和同学们打电话聊过也通过气,结果没时间去继续做。后来才反应过来,这部份内容才是最容易持续产出,并形成实际疗效的内容。成立本地群,这属于是基本盘的基本盘,结果被我“先放放”。

至于介入招商服务,即使面谈过小超市、美食广场(谢谢殿下介绍)、写字楼以及街铺,但我发觉我只证明了一件事情,作为甲方虽然不能过分实事求是,该吹还得吹。而过分乙方思维的我,竟然给出了几个对方可以自己操作的方案,还贴心的建议可以自己先完成落位再做调整。一场磋商出来宾主皆欢,转念一想!我他妈是干嘛来的!

某个小小吃广场的招商前期沟通稿(部份)

另一方面,品牌全案也开始接活了,自觉得从企划到呈现都挺不错。并且宣传却没时间做了,业务基本就是在自己的交际圈里打转。大婶介绍,同学推同学就是两大业务来源。

当时也并不便捷将这种东西直接公布下来作为宣传,并且成功案例则须要时间也须要有“量”去打底,有“质”去呈现。本也想在宣传上再发加码,针对不同的品类和业态出几篇文章哪些的,也由于没时间定夺。

KTV全案(部份)其他还有做餐饮、口腔诊所等品牌全案

陌陌代营运项目有点一言难尽。

这是一个标准的“进早了”的项目,或则在红利期选错了方向的项目。正确的操作应当是:在2015年曾经,选择做“双微营运培训”及“微信公众号编辑培训”等以培训为主的业务,从2016年再开始做新媒体代营运。

所以做代营运的时侯,稍稍早了这么一点,尽管公众号早已下来了不短时间,但企业对其的认可度并不高(单说企业),内容价值也没得到注重,无论是软文还是帐号代营运,乙方并不发烧,所以在接了几个企业的代营运后,也暂停扩充。

陌陌公众号的红利期大约是2015年-2017年,其实,好多自媒体及官媒帐号在2013年就开始注册,但在2015年“互联网+”提出,2016发酵后,传统企业才开始大批量触网,新媒体概念更胜,那种时侯企业公众号才渐渐成为标配。

说起市场认可度这事儿,在“互联网+”提出前,你很难理解传统企业为何都视互联网为暴雨猛兽,说的如同互联网还有个专门给传统企业设置的门槛一样。几乎每位零售企业都在说电商冲击,放着产品同质化不谈,也不论品牌建设、运营能力,总之挣钱少了就是电商冲击。

实体经济的敌军永远都是金融资本,关人家互联网毛事,互联网只是实体经济在消费端的另一个呈现方式,它让交易撮合愈发效率,让信息愈发透明。

赚价差的中间商不能再躺下挣钱了,要营运,要营销了,要投入稍多的成本去触网了,要跟随市场去做改变了,结果人家不愿意!怪谁呢?要怪就就怪变革开放的前三十几年挣钱太容易吧。

啊,离题了,不要在乎那些细节,其实工作室就这么接着些小活,而我似乎,据说,虽然是要做好多东西,而且又被愈发细枝末节的东西不停打断。总算,在几个月后我好像是醒了,这么多事,我是做不过来的。其实,还没待会儿吧。2015年年中,工作室的业务暂定,只保留了陌陌代营运。

这显然也不算创业,只是小小的自我折腾,简单粗鲁的技能变现罢了。那些年也接触了不少“成功创业者”,总结几点,我随意总结,您随意看:

翅膀硬了怎奈水逆……下次再飞吧!下班去!

欧,对了,一年后,地产招商圈的某权威媒体来找我征稿了,只是,据说晚了一步,或则要怪我没能坚持到哪个时侯,聊了不少,但还是由于没时间回绝了。而这样的机会,然后就会错过好多次!哎~人生呐~

哟,好为人师的那一面,觉醒了!

吼吼,还是先来总结前面这段经历的收获,时间不长收获不少。以现今的角度来看,可能更多是愤慨。看法没问题,执行也做了,反馈也领到了,可惜少了点胆量和决心。似乎,也由于舍不得砸钱?哎唷又是这个问题?假如……哪又有这么多假如呢!

而其他收获嘛,说上去还有点买椟还珠那味道,由于要讲项目、方案介绍、做课程更新等,在下的PPT设计技能急剧升级。

尽管在此之前也做过不少PPT,但都是“为做而做”的介绍类文档。这算是我第一次用PPT去演绎自己的看法,去展示我想给他人看的东西,让PPT来配合我!并且这也不是重点,重点是我好为人师的那一面觉醒了!

许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应验了,在我还在找合适的项目继续做商业地产招商营运的店面(期间去了万达商管2个月,情况不对就撤了),两份邀约放到了面前,一个是新建购物中心的策划/招商,一个是某集团企业大学的讲师,额,当然也都是老东家的新项目。

够苦恼的,如何选?

新建购物中心,熟人不少,路径明晰技能适配,重点是其商管业务正在品牌化,而在起码5年的红利期内,理论上应当能混得挺好吧。并且这可能也是我最后一次回到商业地产/零售的机会,假若不选,那往年的积累、资源、写的文章开的课就真成沉船成本了。

另一边,对于刚觉醒了“好为人师”属性的我来说,止不住的想去尝试下培训工作。培训或则说讲师可能是最容易被认可,个人价值感较高,也最容易构建个人口碑的职业;是没有技能上线没有年纪危机的终生职业;是最容易单干最容易出圈的职业;也是个人变现渠道也最为多样的职业,而企业大学的加持也并不是每位从业者都能有的经历。

但是就在2015年,知识付费也开始盛行了,你别管它满足的是恐惧情绪还是求知欲望,“课程”这东西开始全面开花,从图文到音频,再到视频。这必然也是个条饱含机会的赛道。

好吧,如何选,其实心里早已有答案了。但我就不选!我做了个十分咸鱼决定:谁先发offer我选谁!总之之前去面谈的时间就前后脚的事儿。

于是!遥遥领先了半天的企业大学offer来了!哈,命运的安排!

30岁!而立之年,再浪一次,咱当老师去!

虽然我的每次改行都不是从基层做起,待遇薪水也始终都在增强。那些年出来,哪些都懂点,哪些也都有点看法,会的东西也不少,做过事也有拿得出手的成果,遇到不懂的呢,就会聪明的悄悄百度知乎看论文,在众人还没反应过来之前,狠狠地装戈壁。

这就导致了一个误区,我理解中的工作能力和不可取代性,是与岗位匹配的技能,是对行业经验的快速总结,以及在此之上有能力去完成的小创新。但是我也是这样去做的。

但事实是,上述那些只是在某个年纪段所须要具备的能力,在几年后我就会晓得,那些都他妈是打屁!由于在某个年纪以后,你的不可取代性将不再来始于技能、经验,而是资源和人脉。哥们儿总结一下:

30-35岁之前的不可取代性是技能和经验,35岁之后的不可取代性是资源和人脉。

所有的技能、经验都可以总结成为SOP或模型,惟有用钱喂下来的技能才具有不可取代性。

结果在最应当下降资源和人脉的年龄,我仍然在挂技能和经验的熟练度,仍然在点着新职业里的新技能,并乐此不疲!

说回企业大学。在我的理解中,培训或则说企业大学不是“一个业务员来到新华里”,不是“好挺好特别好”,不是鸡血破冰听懂掌声。企业大学不应当是服务于“当下”的,它应当服务于过去和未来。

对过去,企业大学是经验的整理和总结,是企业内过去知识的沉淀,是在让个人的顿悟成为所有人的常识;于未来,企业大学是在为企业将来的行动规划做人和理念的储备,是服务于企业常年目标的小卫星。

企业大学原本也不是哪些新鲜事儿,华为、海尔、腾讯、百度……那些叫得上名子的企业基本都有自己的企业大学,在各类企业大学、大学、商大学蓬勃生长的那几年,企业大学也一度被觉得是企业实力和规模的有力证明。(以至于到2021年教育部都发文严禁使用“大学”“学院”命名企业内训部门。)

而类似“教育实体到战略工具”、“学习型组织”、“内化”、“智库”之类的词更是将企业大学架到了美光灯下。

这儿简单说一下培训部和企业大学的区别。

好多人觉得企业大学是培训部的升级或是第二形态,在下不敢指摘,如同我上面所说,企业大学是服务于“过去”和“未来”的,而培训部是对“当下”问题的解决,培训部指出的是“针对性”,企业大学指出的是“目标性”。

培训部的目的是培养愈发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顺带灌输下企业文化。企业大学的目的是孵化体系,打破沟通层级,增加沟通成本,顺便沉淀出点企业文化。

说人话:培训就是让基层职工得闲洗个脑!企业大学则可以让你的人渣领导们稍为清醒一下。

Y集团的企业大学(下称大学)当时主要分为两个版块,策划宣传版块和教学版块,策划宣传中心承当了集团以及下辖各公司的外宣工作,大学最初的设立及外宣也都由其负责,做了不少有意思的东西。

尽管比不得大厂,不过Y大学也足以满足多数人对企业大学的期盼,游廊的两侧,位于大小课室数间,瑜伽房、娱乐室、图书馆休闲厅、深度休息室、配音房、小卧室、淋浴室等等一应俱全。

其实,如同一年后大学也仅保留了教学版块一样,有些功能厅在以后也逐渐被“优化”了。

大学的教学版块是在大学的基础硬件完成后才逐渐开始建立的,所以作为教学版块的最初的兔子两三只之一,也算见证了大学的从0到1,之后,从1到0的全过程。

从高楼宴饮到酒阑宾散,只剩惋惜。

虽然所有职场类的故事,还会有个不错的片头,例如被昏黄阳光点缀的温暖微笑,例如抡起在鼠标和投影屏幕间的手掌。而这个故事的片头可能是从我写在过道宣传栏的那种大大的“霍格沃兹”开始的。

其实,大家的好盆友J老师上线啦!负责课程开发、公开课讲课、新媒体、集团各种PPT、集团企宣、活动企划执行、各类脚本、文案、设计等,哥们儿甚至成了教学中心惟一还有小团队的讲师……吓死我了!还以为只须要授课就可以了呢。

2015、16年是互联网+、双创等名词的实践期,一切来始于互联网的东西都在快速铺向传统实体,例如这些让人无比不适的互联网黑话,哪些风口、快速迭代、赛道、算法、上下半场、赋能,基本就是从哪个时侯开始流行,而KK的《必然》,BB的《从0到1》老板们更是人手一本。

其实不是互联网企业,但总也要蹭个擦边,随个时尚才算不枉此间,所以哪个时侯诞生的企业、部门(例如大学)还都挺“互联网”的。一大特征就是“扁平化”,设计上要扁平化,组织构架也得扁平化。

扁平化的前提是一群认知同频、信息同频、节奏同频的人!一个充分信任和互助的环境,以及全员明晰的目标感。

假如以上条件达成,这么扁平化会让你了解哪些叫高效决策和效率执行,而对团队中的成员而言,扁平化构架下的工作真的很让人上头,那是就一种兼顾了德芙丝滑,潘婷蓬松的舒适感!

我的2016总结~

本人那也是纵横职场,额,苟在职场,不,兢兢业业,嗯,总之也吃了十余年的职场饭。螺母钉当过,团队带过,局也组过,但就工作气氛而言还要看咱大学的。

团队心流状态据说过吗?一点就透的高效交流感受过吗?突发状况随时有人补位的信任感了解过吗?“我来组成颈部”的协作感体验过吗?不存在无效大会,不用担忧交流障碍,无论是哪些活动、策划或是课程,我们都能快速决策、分工、执行、补位,主策只须要大胆的去想去做,身边的达瓦里氏随时为你推动,那觉得,真他妈的好!

在以后的工作中,尽管仍然也有想去复刻这些团队气氛,但即使是从零开始招募成立、培养的团队也没能完全实现,后想来应当是目标感吧,在当时的那种时期里,无论是活动项目还是路线方向,你们都能神奇的保持着同样的节奏和认知。

我们做企业内训体系、中管培训体系;我们开发开办各种公开课、体验课;我们去各大院校讲公开课/职前课、去不同企业讲新媒体说互联网,我们组织集团峰会以及各类节庆主题party……

哥们儿的一些公开课

在大学气氛加持下,自己往年的经历认知有了沉淀的机会。也了解了更多方式论、逻辑、原理类的东西,所谓认知体系也在不断建立,所以那段时间我各类新事物抱有极大的剖析欲,对“将自己理解的东西进行二次输出”怀有浓烈的兴趣。

我拉着小天一起分解还原大厂营销案例、实现方法、新媒体平台营运等,在办公室、公开课时分享新词新概念,回去后甚至都在写专栏。

从梳理电商导论到盘点年度关键词,从阐释埃森哲方式论到连载PPT在线课,从喜马拉雅音频节目做到头条号企鹅号。我课程开发的计划表里还排列着游戏化营销、全栈新媒体、微影片营销、社群营运、个人IP营运等一堆课程大纲以及实操计划。

对了,这儿可得吹一下当年设计的全栈新媒体课程,一个院校没开、市场稀缺的职业课程体系,从新媒体概念及历史历史沿革讲起,课程体系包括了文案写作、排版工具及优化、热点搜集转译、新媒体工具(H5等)使用、基础审美及PPT设计(部份PS及AI内容,以PPT为重点设计工具,配合在线设计网站,快速把握新媒体出图)、各平台简介及功能、社群营销及工具等,是真他妈往学科培训上走啊!

其实,我们后期打算做的职前培训也是打算弄成体系类课程!那些都是可以直接走出去的课程。

课程可以走出去,大学也不应当被禁锢!企业大学成本中心定位的前提,是企业的高速发展,假如双方不能匹配,这么快速步入企业大学的下一阶段:收益中心!成为一个挣钱的部门才是大学的基本盘。

原创课程体系可以走出去,经验案例体验课也可以走出去,TTT的内训师体系也可以走出去,相较于市面上的好多培训机构我们优势显著,有自己的课程、有课程开发能力、有牛逼的讲师、有不同类型课室、有摄像设备有拍摄剪辑人员,无论线下推广还是进驻线上课程平台都不在话下。于是我们开始极力争取把大学往收益中心的方向推。



但是,那只被我们忽视的灰犀牛,总算击溃了“企业大学”的迷雾,来到我们眼前。

虽然我们都清楚,大学从开始到现今更多也是面子而非里子,非核心的成本中心本身的价值就很难被定义,所以也很容易就成为被优化的“挂件”。

2018年年初,大学忽然之间就被整体裁撤,缘由有好多,不细说了。而当时,我似乎正在写着大学从成本中心到收益中心的方案,新媒体的课程体系开始了一半,其实只要一年,或则半年,一切就会不一样,但谁晓得呢。

回头看来,Y大学之于集团如同三线厂之于80、90年代一样,当初光鲜艳丽,然后回归平静,之后忽然之间就哪些都不剩了。这比喻似乎也不这么恰当,不过,当一件东西的象征意义小于实际意义时,也就已躺在优化名单里了。

你们都撤了,留下了鑫、熊、我划归集团办公室。再然后熊去了某著名中学,剩了鑫和我,鑫负责人资兼具培训,我仍然负责策划相关,只是也不用在做课授课了。

一年后,又做完了一年的集团峰会,这是我在集团负责的第三场晚会,尽管有种晚会一半节目都是我在写的既视感,但是却没多少成就感,没人再为你鼓掌,没人再和你一起庆贺,只有又完成了一项任务的解脱。我晓得,我也差不多到要走的时侯了。

嗯,就拿之前写过饶舌歌词来当作结束吧~

回想那几年,有些时侯也并不轻松,每年起码一两个月没休息,甚至有两次由于处理集团的宣传片,在制做公司熬夜了一个礼拜,就每晚睡两小时那个。驾车回去路上睡觉走神更是常事(多亏没出过事儿!)

但开心也好遗憾也罢,终归也认识了一群靠谱的男子伴,嗯,似乎我也可以再做个栏目来访谈下!对,就叫《哥们儿这些年的这些男子伴们》。

嗯,是放相片拿飞镖扎谁是谁呢,还是弄个小人来扎呢?反正,认识大家,真棒!(一年多之后,去上海出差的时侯还约了明泽吃喝聊天,呀,就TM开心!)

2019年4月,打算开启下一段旅程吧!

缘起

假如把公司分成三五九等,那互联网公司于打工人算得上是上三等了,你可能见过腾讯半夜灯火通明的办公楼,但“996”和“用收钱砸下来的996”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晓得腾讯基本盘是啥吗:充钱=更强。所以,给职工充钱其实也让职工更强!

而我的下一段旅程,就气氛待遇福利而言算是一个标准互联网企业吧。当时虽然是个很不错的选择,但以现今的角度来看,其实,又付出了不小的沉船成本。有些时侯吧,机会和沉船成本的下棋,只能靠时间去验证。

这段旅程的起源还是要从2017年末说起,那时我还在大学,学习和研究着一切新奇的事物和概念,有时是为了做新的公开课,有时也为了做企宣内容的更新。

所以那年在区块链再度成为话题时,我打算做个公开课来好好谈谈这玩意,于是,我开始从各类渠道搜集吸收相关内容,从历史到原理,从宏观到微观,不仅编程,我几乎将市面上有翻译的内容都看了个遍。

好家伙!当我逐渐理解这些概念,并将这些零碎串联上去时,一个全新的世界对我拉开了序幕,当时的觉得完全不亚于首次踏足诺森德台湾,四肢的毛孔都在战栗!我甚至在其中感遭到了程序和结构的美感!就他妈夸张!

BTC蓝皮书

虽然即使到了现今,虽然Web3.0已经取代区块链成为新话题,但100个人里仍然有100个人不清楚比特币或区块链的原理,尽管自己也并没在这种东西上获利多少,但我仍然觉得,比特币、以太坊可能是近十多年来除AI外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从那时起,我开始活跃在区块链相关各种社群,解答各种问题,发表见解,讨论发展方向落地形式,出席线上AMA(AskMeAnything),一度也成了个别项目的内容KOC,自然而然也认识了不少行业大鳄。

2018年,我把以前注册的一个公众号更名为“姜汁链盟”,开始在业余时间里撰写制做相关的科普及评论内容。

8月,我发布了第一篇区块链科普文章《从原始货币到比特币》,林林总总写了1.8万字,做了差不多60张图。还被某大鳄小小赞助了一把。

从原始货币到比特币(点击跳转)

到如今我仍然觉得,这是全网关于比特币和区块链最好的科普文章之一,中立客观,基本把我能想到的点都抒发了下来。

写了好东西不投稿如何行呢,于是,我成了巴比特的专栏作者,不留神还拿了当月最佳(嘚瑟的哟)。普及下,当初的巴比特是圈内里最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没有之一,在其开放媒体号之前,专栏文章是人工初审,可是,好文章有稿费!

只是如今也都凉凉了

平台认可,加之小KOC的光环,虽然当时就有相关公司发来工作约请,上海上海北京都有,只是……如果没成家,假如再年青点,兴许会考虑吧。

2019年4月从Y集团离职后,有两个准备:

一是继续做工作室,cut掉之前招商方面的业务,全面步入新媒体代营运和培训(图文+短视频),但是把新媒体的营销社群拉上去。

二则是做币链圈新媒体及社群,而且这玩意儿要挣钱就免不了接项目广告,而这个大临江仙劣币良币共舞的市场,可以恰的烂钱可不要太多,挣钱能力和底线基本成正比,怎奈自己底线太高,所以最好的解决方法还是直接谈赞助,或则做内容打包转让。

思来想去,还是做了第一个选择,继续做工作室。To-B做新媒体图文及短视频代营运,To-C做新媒体向的线上兼职平台/社群(以各种文案撰写及课程开发为主)。

然后的两个月,我一边接企业培训,一边开始建立自己的新媒体课程,不仅已近完成的图文版块内容外,短视频的相关内容也已开始着手。作为头条号的古早作者,字节的那套东西还算玩得明白。

社群更新的新媒体晚报及营销看板

社群营运方面,我打算以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的形式去成立新媒体社群。简单说就是引入“社群Token”作为激励机制,提高社群共创度及活跃度,并通过“社群基金会”管理Token的领取及回收,之后将这个体系弄成资产期货化概念上架Token海外二级市场。

嗯,再说的简单点,就是搞一个没有中间商赚价差,且所有社群成员都可以受益的、有“股份”的新媒体内容创作者兼职平台。

在这个体系中,社群为内容产出平台,固定约稿职场类、人物类、技能类、通识类以及泛娱乐类内容。同时持续派发排版、设计、课件制做等任务。

社群产出内容后,由现有的平台帐号及新建的自媒体帐号进行承接。

另外,针对个人约稿很容易“被废稿”的特征,酬劳将采用“社群Token+稿费”的方式领取,虽然稿件未被采用,也将得到保底Token奖励。“社群Token”还将用于奖励所有对社群发展有帮助行为,包括活跃度奖励、任务完成奖励、行使投票权等。

一篇关于社交资产和Token的文章

“社群基金会”负责初审监督(同样可获得相应Token奖励)。并以当期收益(各新媒体帐号上获得的收益,课程收益等)对一定比列的Token进行回收销毁,未回收部份可直接步入二级市场,Token在总数固定的前提下,整体通胀。一定阶段后销毁停止,最后总数即社群的资产期货化彰显。

其实,基金会也须要不断尝试探求更多的内容变现手段。并且用处就是拥有天然铁粉并且不存在冷启动期……

其实,是个蛮复杂的东西,于是,当我回头看时!艹,开始不是只想弄个新媒体社群,主推还是课程和企业代营运吗!

不过,几天后我就不用苦恼了……

开整

就在我还在迟疑方向时,Keymi的电话来了,K总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圈内大鳄,他公司也是这个2.5线城市里为数不多做区块链技术开发的企业,不割不带,可谓用爱发电第一人。之前就以“姜汁链盟”参加过他组织的活动。

找一找我在哪里

“X的公司要做圈内媒体,有没有兴趣过去看一下?”

“好嘞!走!”

这个圈子里初期的投资者或则说玩家不一定能吃到红利,但初期的技术从业者基本都身价不菲。

鹅厂18年做了个节目《和陌生人说话》,其中一期就访谈了池塘(矿池)的神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来看,二十多岁财务自由,帐户里的0多到让你以为到了上海,有资金有技术有资源,基本就是她们的共同特点。X其实就是其中之一。

以后,在一场宾主皆欢的交流后,本主编换马甲上线!新的沉船成本之旅又开始啦~

不是由于公司里不限量供应的饼干啤酒奶茶,不是由于公司离家近走路10分钟,不是由于早10晚6的无打卡考勤制,嗯,是,是由于我可以更纯粹的去做内容,虽然都有点接近于被赞助/投资的媒体工作室了。

假如要有一个词来形容下在这个行业的那几年,我认为,应当是“割裂感”,下边渐渐说。

那几年,由于官方新政频繁提到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几大高新技术,市场也涌现出诸多区块链方向的创业公司(技术类),但极少有公司能活过3年。由于新政的不确定性、技术/概念的快速迭代、应用场景和赢利模式未明晰等诱因,区块链领域似乎并未展示出你们期盼的模样。

假如你看过如《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区块链革命》、《区块链塑造经济与世界》、《商业区块链:开启加密经济新时代》之类关于区块链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的书,会很容易被其描摹颠覆式变化以及辽阔新蓝图所吸引。

并且对于实际的应用场景而言,不仅“金融领域”,基本没有才能完美借助区块链特性而落地的应用。

区块链的核心概念是去中心化,但市场的首要诉求从来都是安全高效。区块链是在不信任环境中构建信任关系,但不信任环境中更须要的却是一个有背书的中心……

所以整个行业都是割裂的,在原教主义者眼里,行业应当弘扬比特币的初心: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以及由此衍生的“从信息互联网到价值互联网”的通证经济体系(TokenEconomicSystem)。

她们觉得只有完全去中心化的公链,以及在此之上建立的项目才是正统,而为了激励各“生态参与主体”参与建设和整治,公链项目就必然有自己的价值交换体系,无论是Coin还是Token,发币、炒币就是价值交换体系中必不可分的一部份。

但在实用主义者眼里,相较于完全的去中心化的公链,联盟链(无币区块链)更具实用价值,即使牺牲了部份去中心特点,但极大提高了性能和安全性。国外主流的区块链公司,如趣链科技、腾讯区块链、百度超级链等都是以服务于实体业务的联盟链为主,但是也早已在政务、存证、供应链、公益等方面被大规模应用。

原教主义者觉得没有Token就不能称作区块链,联盟链其实早已偏离了区块链的意义,是异端,要上花束广场的那个。

实用主义者则觉得,公链很难在实体经济中落地,Token经济也并没有达到预料的疗效,仍然延续着,炒作小于激励,估值管理小于技术开发的环境惯性。

一个在指出价值交换体系,一个在指出技术落地。这就引起两者无论从共识机制,还是应用场景上,都早已演弄成了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简单说,国外通过联盟链推动区块链落地,技术成熟,场景确定,但如今基本早已没哪些水花了。海外则在火箭朝天的炒币、炒NFT、炒GameFi,每天都有新花样,但是其大趋势早已从探求技术落地,重新转移回到了“加密资产”本质,近三年流行的DeFi、元宇宙、NFT或是Web3.0,都是加密资产的扩充而非技术突破。

(公链离不开“价值交换体系”——炒币,所以公链玩不了,所以相关的NTF、Web3.0、Defi、GameFi也玩不了,要么去台湾,要么出海。)

话说公司就难堪的处于原教主义和实用主义之间,一方面确实想在区块链物联网方向的落地,赚上面的钱。一方面又想通过公链建立外部的价值生态,赚外边的钱。公司的技术实力不低,程序员大鳄扎堆,硬件工程师强大,走“用技术秀胸肌,用业务来赢利”实用主义路线没错,但这“业务”的朝向和重点显然就有这么点犹疑不定了。

不过这路线问题太高档,和我关系似乎也不大,哥们儿现今的主要目标是做一个有收益产出的半独立财经媒体,业务包括基础内容输出(图文/音频/视频)、社群营销(粉丝社群及收费社群)、社群活动,课程开发及分销、KOL构建、品牌栏目、硬件测评、媒体工具(业内榜单、产业时间线)等,简单说,专注于内容及内容周边。

欸,职场经验分享时间,这儿我犯了个错误,一个被好多团队Leader常年忽略的错误——工作室圈套,嗯,现编的理论,指过分追求团队性价比,追求以最小业务单元推动业务,忽视了业务推动速率和呈现疗效。

从成本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公司省钱的本意其实OK,然而,在规划明晰,前景清晰的前提下,更应当去铺开张务而不是推动业务。

公司或则说有一定实力的公司,在业务举办的过程中本身是具备容错性的,但是性价比和价值原本也不能划等号。市场是多变的,但我们在做规划的时侯,都在假设市场和新政是恒定的,是常年一致的。面对变化的时侯,赶不上、来不及、没有应对手段才是常事,所以,适当的饱和并非冗余,而是你保证业务推动速率和应变能力的胆气之一。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追求以最小业务单元推动业务,对公司可能最为稳当,并且对项目负责人来说不见得是个好事儿。由于大多数老总是“业务敏感”,而非“流程敏感”,水花太小动静太轻很容易被忽略。

职场混子见过没,以招人和唱功为生,活儿干岔劈了那就是人没招好,解决方式重新招人刷流程,日常工作就是开关文件夹以及在职权范围内最大程度的折腾人。

你就沮丧了,这脑残如何就混得风生水起呢,由于混子从来不会去追求哪些性价比、降低公司成本啊,她们只须要满足老总的“业务敏感”,不停蹦跶,不停折腾人蹦跶,水花大了,那就是事儿做到位了!所以啊,该花的钱花,该招的人招,倘若不会蹦跶,那就让业务的水花扑腾大点。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个其实也不算哪些错误,无非是全面深化和徐徐图之的关系,只是现今回想上去,忽然感觉倘若当年选择全面深化,可能可以做得更多,面对个别小机会的时侯,选择可以更从容些。其实,就后来公司面临的问题而言,除非完全独立运作,否则也没啥用。

虽非些小遗憾,但也都在按计划推动,各种日更,周更的内容、形式/模板基本流程化,期间的各类内容也在产出,内容方式从图文到音频到视频都在持续做,话题和内容框架打算了不少。

一些视频栏目,视频就不放了,太胖!

公司相关的内容也仍然在写,NB-IoT发展、智慧城市/社区、工业物联网、智慧农业、Defi、云云,完全不亚于写论文的觉得,文件夹里,仅仅是整理出的各行业资料就差不多有四五十个Xmind文档,每位打开都密密妈妈。

到这儿,基础内容做完,框架搭好,模板也确认,第一期的计划基本完成,即将步入下一阶段,全面财经媒体。这个阶段要做得事好多,但内容依然是底层的底层。

音频栏目,自己号发了个存档

我也打算扩军招人,其中就包括了需降低的资深文案,但直至公司出现问题解散,仍然缺编。有相关经验并就能独立产出内容的文案稀缺地让人绝望。

作为多个公司以前的文案头子,我从没见过不缺文案的公司,但再牛逼的文案也只是个工具人,发言是你写的,发言的不是你。广告词是你写的,设计师才是呈现者。你甚至是最了解公司发展和产品的人,但谁都不care,所谓的职业前景要么改行,要么做自媒体、写小说。

好文案等个鲍叔牙等个萧何,好公司也在蹲个好文案,但职场里虽然又未曾给过文案以成长空间和晋升路径,所以好文案都是野生的,找不到的那个,而你能找到的可能70%的都写不了原创内容,能正常措词造句,逻辑清晰就已是难得,而晓得哪些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该多写、什么点到为止,晓得文章该如何权衡抉择那就愈加难得,能就现有框架、资料总结规律提出看法,嗯,都写自己的东西去了。

这时的文案更应当称之为内容创作者,“内创者”,其实你也可以理解为自己“创”自己的人。嗯,这个话题之后可以单独出一篇文章来单独聊聊。

2020年年中到2021年年中,由于BTC减半、DEX和Defi的风潮、流动性挖矿及NFT爆火等诱因,这圈子到了最火的时侯,盛极必衰,9月,一纸新政到来,矿池停运,矿场被清除,非大号等网站取缔,当初多少还是走在规则内的业务算是彻底凉凉。所以无论后来的GameFi还是Web3.0,都是雷声洪水点小,你甚至看不到多少这方面的国外企业。

前文里也早已说了公链和联盟链之争,联盟链就是个强者恒强,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气氛,技术、业务场景似曾相恋,新面包做不大,现有面包也基本都分完了。而公链玩的东西,也随限令彻底凉凉。

虽然对个人来说可能就是个VPN的事情,但对公司,没有新政基础基本也就凉了一半,此后,这个新兴的行业/赛道,可能刚诞生就差不多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不过……公司在此之前就由于个别缘由“哦豁”了。嗯,是不是有种猝然而止的突兀感,我们曾经愈发懵逼!

所以会遗憾于财经媒体计划没有能“全面铺开”,当时真打算了不少有意思的东西,但是都早已到是执行阶段、比如各类课程的细化(之前早已有男子伴录课,打算重新细化)、币圈三国杀/万智牌NFT卡牌、圈内MCN构建及AMA视频直播等。

算是个NFT的样稿吧

还有好多有意思的剖析和探求(用Token经济重构商业关系和品牌忠诚度、E-Learning培训体系的链上变革剖析、以奥派经济学的货币回归理论看Token经济、社交资产的资产期货化可行性等),再者,那是很多想做也可以做到的东西。哎,就,随他去吧!

可能有同事会问,“哪,去其他公司继续搞起啊!”,但是事实是,在2021年9月后,这个行业不仅北上广深杭,虽然早已很难有发展空间了(直至在2022年10月,台湾发布《有关台湾虚拟资产发展的新政宣言》,借以塑造世界虚拟资产中心,高姿态AllinWeb3.0。并开始落地一系列新政,以吸引相关金融科技公司、Web3.0项目以及人才入驻,这个行业也算又开了个口,之后哥们儿还又接到台湾公司的约请,可惜……)。

关于行业部份,想说的就这么多吧,相较于行业,可能更多人会对“炒币”更感兴趣吧。

我随口谈谈,您随意听听。这实际上就是个看似有规律的零和游戏,这圈子有快板的真理:

“凭运气赚的钱就会凭实力亏出去!”

“钱都是狂风刮来的!”

“这是一个饱含马后炮式幻想的地方。”

“谁做合约谁是狗!”

一些人喜欢吧“人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挂嘴里,当然就是打屁,和认知有个毛关系,甚至认知越深越容易被市场献祭。

认知是张网,是网总有漏,信息了解的越多,越容易自以为,误会自己的风控能力,增强自己的风控阀值。高风险高回报的零和游戏里,你可以赢无数次,但输一次难说就无力回天,无数人用实际行动印证了哪些叫:“凭运气赚的钱就会凭实力亏出去!”

另一句话,“钱都是狂风刮来的!”,这句话好多同学那是深有感悟,2017年1000块买仓鼠之后忘掉的、2020年小白随手买了SHIB的、2022年5月随手二十倍做多LUNA的……个个都是几百倍的利润,就是说,凡是长了点脑袋都赚不到这个钱。

2020年9月,Uniswap给每位活跃用户空投了1500刀,身边有人十多个帐号,莫名奇妙帐户里多了十多万……而其他“大风刮来的”故事一样数不胜数,就我自己的事例,2017年末买了点BNB,当作手续费,之后忘掉了这事儿,2021年打开的时侯发觉涨了60倍……

谁他妈告诉你这个圈子靠认知啥的挣钱,你给我大眼睛抽他!其实,零和游戏嘛,千万身价亏到贫苦一样屡见不鲜。

“这是一个饱含马后炮式幻想的地方。”,2020年3月的时侯,以前有冲动想把能动用的钱全部用来抄底,根据那种时侯的计划,到2021年末利润大约是35倍,可迟疑了一晚上还是舍弃了,而2020年整年,无论是写的文章还是私下里,我都在建议身边人买点BTC和ETH,有人听了,拿了差不多20倍的利润。而我自己却在合约市场里沉浮沉浮,大赚也大亏。

还有半句:“谁做合约谁是狗!”,嗯,一个风险对冲工具被玩成暴富/贫苦工具,就两个字——刺激!用实力证明自己没有实力的最佳手段。

如今说的那些,还只是这个圈子的一部份,还称得上是“正统”炒币,没想到吧,这风险极大的玩意儿能够他妈能分出正统来。由于还有一部份人,玩得是传销、资金盘、庞氏,人群占比甚至还很大,以至于圈外也总觉得这部份人就代表了这圈子的现况,而所谓“正统”的那部份人,多数已经耻于对外提这圈子了。

之前以前做了个,讲了些东西,并且因平台限流没做多少,有兴趣可以瞧瞧,虽然包括在写公司相关内容的时侯,也仍然在倡议理智看待,慎重投资,暴富真只能靠运气。嗐,也不知多少人能听进去。

其实,这段旅程也差不多结束了,用前段时间才写过的一篇稿子内容收个尾吧:

从第一枚比特币面世至今的14年间,IFO、智能合约、DAO、物联网、资产期货化、去中心化储存、DeFi、元宇宙、NFT、GameFi、Web3.0……

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概念的诞生,每位都要改变世界,每位都无可或缺,Butwhocares?狗狗变金狗的故事才是刚需。这时,某个老猎人就会偷偷告诉你:“概念来了,拉盘打新了!”

刚看了遍前文,脑中不可抑制地出更多的散碎记忆,各类片断、画面、味道、声音翻腾的想要跃然纸上,连带着我的这些骄傲、不甘、触动、矫情、困惑、执念滑落一地。

我写写停停又全部删掉,对哦,十来年又岂是个流水账能说得清的。追忆的默片里,我们都只是在用强加的意义和情绪给记忆加了个标签罢了。

近来三年清晰如今日,但又好像没有哪些想说的,地产公司、私立诊所、法务公司……搭新媒体团队、做短视频IP、做直播、做内容、做投放、做产品原型……就像一个大大的轮回,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儿,同样的流程,在走马灯上轮番掠过,之后缓缓定格在此时此刻。

上个月刚过完那种每年都要和自己和解的小典礼,快弱冠了,自觉得还是年恒大强的时侯,职场技能全面,阅历丰富,社会认知成熟而清醒,待人接物温和不失分寸。可总觉得心中悬着,着急又不晓得急哪些,总觉得似乎是要紧抓哪些了,可偏偏就差这么一丝。

我在等,等枯燥冗长岁月里应予我的美好,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清朗。我又不想再等,不要再等,为了热爱的为了固守的为了未完的承诺为了未了的梦想。

青春哪,拜拜了您内,咱不和你撕扯了,年青与否我说了算!在这个不三不四的尾声,我还要做那只弄风白额的金睛大虎!去他妈的倔犟与挣扎!去他妈的舞台和看客!去他妈的苦恼与困扰!

现今的我,就是岁月打造的最好模样!未来的我,额,那种,就是说,额,钱多命硬,顺遂无虞!

同祝拨冗一览至此的同学,冬绥,胜意!

—姜汁小队长

2023年12月27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