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直播兴起,百万年薪招募主播,但暗藏巨大风险,消费者需擦亮眼睛

[复制链接]
查看343 | 回复0 | 2024-8-22 18: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播带货”有多火,不久前的“双11”活动便给出了答案。去年以来,因为受新冠脑炎疫情影响,不少保险机构开始加入网路直播大潮,并成为保险行业营销宣传的新模式。不过,相关监管部门强调,保险业直播潜藏着巨大风险,金融“直播营销”存在风险隐患,消费者须擦亮双眼。

保险直播逐渐盛行

“99元,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而是一份实实在在健康保障。”在去年“双11”期间,不少资深保险规划师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直播,在线解答用户对保险知识的疑惑。其中,某保险机构还提出百万月薪招募保险主播的宣传。

去年以来,由于受疫情影响,传统线下模式遭到严峻挑战,保险行业积极寻求线上变革,于是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新兴互联网营销模式弄成为保险机构试水的新形式。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的保险意识日渐提高,不少人乐于通过直播等方式了解保险知识。直播的方式也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不管是居住在城里还是农村,都还能获得行业专业人士提供的保险科普和服务。

“保险直播是‘保险+数字化+新媒体’的尝试,是保险营销的新理念、新方法,有助于企业品牌的重塑和快速传播。”我市某保险公司销售人员肖军介绍,保险带货的一大特征在于,借传播公司的品牌价值和产品优势,提高保险消费者对公司及产品的认同感,进而有效剌激订购转化。而他自己就常常通过自己的陌陌朋友圈,甚至抖音和快手平台销售产品。

“在直播带货大背景下,保险行业也得做一些尝试,探求保险销售形式的多样化。”在肖军看来,保险行业带货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将原有的粉丝发展为用户;二是通过直播的形式触达并累积粉丝以后,之后再把粉丝发展成为用户,向其推荐一些保险产品。而保险直播盛行的背后,是在推动保险公司转型商业模式,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新场景平台已成为保险营销的新阵地。

保险直播潜藏风险

一方面,直播“带货”成为保险机构线上营销新阵地,另一方面,因为直播门槛低,保险机构直播“带货”也存在巨大风险。

我市相关监管部门强调,一些科技公司、咨询公司、文化传媒公司等业外机构,在未取得保险中介从业资格情况下,开办短视频直播平台帐号进行直播营销。除了这般,往年一些“花式宣传”又在保险直播营销中再现。许多直播、短视频中只提及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分红利润等好的一面,而除外责任、健康告知、分红利润的不确定等诱因,却故意不告知消费者。

还有好多直播存在违法承诺利润的问题。例如混淆保险产品和其他建行理财产品的区别,发布“保本保息”“保本高利润”“复利滚存”等不实信息;不少主播以打折、送红包、抽奖等方法给与消费者保险协议约定以外的利益;利用热点风波炒作进行不当营销等。

正因这么,不久前银银监会就发布《关于防范金融直播营销有关风险的提示》,强调直播带货这一新媒体购物方式出现以来,深受消费者,尤其是年青消费者偏爱。其中,有些金融产品相关直播营销行为存在风险隐患,并点出了金融直播的六大问题,例如无资质主体“鱼目混珠”、直播平台信息设置混乱、非专业人士欺骗或误导、虚假或夸大宣传、偷换概念等。

从三方面提升提防

简单的一场“保险直播秀”,其实仅是一种创新方式,但“带货人”的专业性及其对产品理解的深度、讲解的确切性,却对于规范销售至关重要。而这种创新的方式,常常也会成为潜在的风险源头。对此,我市相关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需擦亮双眼,可从三个方面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一是搞清直播主体资质。目前,大部份直播营销更倾向于发挥流量引导作用,通过直播吸引消费者兴趣后,以提供订购链接或线下引流的方法,使得消费者选购金融产品或服务。

消费者如有意订购,应弄清发布营销广告、提供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主体,注意相应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或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质,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渠道。不随便点击不明链接,不在正规金融机构销售渠道以外的页面随便提供个人重要金融信息、身份信息,防范欺诈风险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二是认清直播内容。金融营销在直播场景下,容易出现因为直播时间限制或消费者中途观看等诱因,造成的信息披露不足、消费者信息获取不全等情况。建议理智对待直播营销行为,在订购前充分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的重要信息,如借贷产品的息费标准、实际年化利率,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除外责任、缴费要求,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等,树立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坚持科学理智的投资观。提防一些金融直播营销中信息披露不足、风险提示不到位、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保利润等销售欺骗问题,防止自身权益遭到侵犯。

三是知悉金融消费或投资风险。金融产品与普通商品有所不同,通常须要依照消费者或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针对性推介,而直播带货模式下未能有效辨识每位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做不到一对一充分沟通。公众应对此有理智、清醒的认知,不被直播营销所营造的气氛煽动而盲目消费或冲动投资,在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协议内容、息费标准、免责条款、风险等级等重要信息后,审慎评估自身是否还能承当或接受,依照自身实际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

本报记者蒋阳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