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带货培训课乱象丛生,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

[复制链接]
查看76 | 回复0 | 2024-10-24 00: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当下网络时代,短视频带货现象备受瞩目,众多人士纷纷寻求加入以谋取利益。然而,这一趋势也被少数不良机构所利用,他们借此设下骗局,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一大痛点。

诱人承诺引报名

近期,部分机构宣扬短视频带货收益丰厚,声称能助力学员在各大平台成功带货。据新京报报道,有讲师在直播中宣传“无人直播两个月可赚11.8万元”,高额回报吸引了众多人报名参与。这些机构利用人们渴望快速致富的心态,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诱导对短视频带货感兴趣的人群。许多人怀揣着财富梦想加入其中,却不知这可能只是骗局的开端。

此类承诺宛如诱人的陷阱,引诱众多消费者纷纷步入其中。这些虚假的承诺在直播等宣传途径中被广泛传播,导致众多欲涉足短视频带货的人盲目信任,忽视了对其可靠性的深入思考。

缴费后的问题突现

消费者支付费用后,普遍遭遇课程质量不佳、合同内容与直播时的承诺不一致、授课教师与客服沟通中断、退款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以某直播间主播为例,该主播自称为官方合作教师,在课堂上夸大其词地宣传图文带货,承诺将亲自指导学员,并保证若一个月内学员无法成交则全额退款,然而实际结果却让学员感到极度失望。众多学员投入数千元,却未能获得高质量的课程服务,反遭一系列糟糕的经历。这一现象暴露出相关机构在宣传与实际交付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对消费者权益造成了严重损害。

众多求学者的权益遭受侵害,却无处申诉。他们本想通过学习增强在短视频带货领域的技能,却遭遇了这样的困境。这一情况使得消费者对这类培训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和不满。



学员投诉内容相似

培训课程内容各异,但学员的投诉却呈现诸多共性。例如,课程质量低劣、合同与宣传内容不符、承诺收益未达、人员沟通不畅、退费流程复杂等问题频发。众多学员的困境揭示了这一现象并非个别案例,而是此类不规范短视频带货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难题。这些问题背后,暴露了这些不良机构在运营与服务上的共同缺陷。

市场充斥着众多类似投诉,揭示了行业规范的不足。这些现象未得到有效控制,导致众多新学员接连陷入困境。这些问题是短视频带货培训行业当前亟需解决的焦点。

引诱套路有迹可循

培训课程虽各具特色,但其诱导手法却大同小异,环环相扣。讲师们普遍宣扬高额回报、保证收益、运用情感策略,并实施饥饿营销策略。部分主播声称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盈利,随后采用饥饿营销手段,宣称课程名额稀缺、短期内可收回学费、学不会可退款,此类承诺涉嫌虚假宣传。这显然是利用消费者认知不足,精心策划的欺诈手段。

在这种模式中,众多缺乏经验的消费者被诱导误信,培训能轻易带来收益。他们在一系列营销话术的连续冲击下,往往冲动地进行消费。

容易受骗的原因

特约评论员王攀强调,此类骗局具有隐蔽性。由于涉及无实物交易且操作在手机上完成,家人难以察觉。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培训机构承诺包教包会,消费者容易受骗。诈骗者不仅在言辞中设下陷阱,还在法律文件中设置限制条款。不仅缺乏经验的初学者容易上当,即便是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消费者,在这种全方位的欺骗性操作中,也难以幸免。

这种诈骗手段巧妙地利用了现代交易及网络环境的特性,同时针对消费者渴望轻松获利的心理弱点进行攻击。因此,消费者在缺乏充分防范意识的情况下,很容易逐步陷入这一骗局。

消费者维权依据

尽管存在诈骗风险,消费者仍有法律依据进行维权。律师指出,部分机构承诺可能仅以语音或视频形式存在,而消费者若法律意识不足且未保留相关证据,维权将面临困难。然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广告法》的明确立法为处罚提供了法律依据,执法部门依法行事。若合同内容与承诺不符,消费者有权要求退还费用;对于虚假宣传等违规行为,消费者还可要求获得三倍赔偿。这些规定为受骗消费者提供了必要的法律支持。

针对此类诈骗行为,公众普遍认为监管部门有必要增强处罚措施。同时,呼吁更多人关注这一现象,并鼓励大家点赞、转发本文,以提升公众的防范意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