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的成功秘诀:改名、抄袭、中台支持、快文化与算法驱动

[复制链接]
查看62 | 回复0 | 2024-10-26 15: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抖音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应用平台,然而其成长之路并非毫无波折。从起初的低调无名到如今的盛名远扬,其间蕴含着众多故事、冲突以及值得深思的议题。

早期迷茫期

在抖音的早期阶段,即A.me时期,即便是字节跳动的中层管理人员也未能完全理解其运作模式。到了2016年,抖音的状况堪忧,几乎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与此同时,火山小视频通过抓取快手内容起步,这使得其发展策略难以作出调整。当时,抖音团队专注于吸引追求流行文化的年轻群体,其早期产品也遭遇了不少难题。创始人团队当时认为,只要产品能满足特定用户群体即可,并未预料到后续的火爆程度。

在抖音商业潜力尚不明朗的初期,当视频内容机构聚焦于其日活跃用户数量时,抖音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尚未成型,所有事务都在探索和尝试中。

团队结构与发展

抖音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应用,但其业务前端团队规模相对较小,大约只有400人,其中运营团队约300人,产品团队仅有几十人。在早期,面对今日头条中台伸出的“触角”,抖音团队曾一度感到恐慌。许多团队成员,如陈林,对早期产品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后,团队的组织架构调整,陈林等人归属于张楠的领导之下。

在商业化的推进过程中,抖音团队率先开启了广告和电商业务,但随后将这些业务转交给了中台部门。在此过渡阶段,大量员工选择离职。这一连串的人员变动和结构调整,对抖音的发展轨迹产生了显著影响。

MCN视角下抖音

经过对北京、广州、上海7家MCN机构的实地调研,我发现MCN从业者普遍认为“短视频思维”是制作出适应抖音算法优质内容的关键。在抖音的规则体系中,网红的声望并不突出,有的从业者甚至将其比喻为“向死而生”。面对巨大的压力,MCN的老板们每天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他们不仅要关注抖音平台,还需考虑多平台的发展策略,不能仅依赖单一平台。

五月期间,众多MCN机构负责人已认识到对单一平台的依赖所存在的风险。他们开始转向小红书、B站以及视频号等平台进行布局。这一转变揭示了在抖音算法主导的生态系统中,MCN机构所遭遇的机遇与挑战。

抖音流量的特殊性

广告行业专家指出,抖音的流量主要受官方调控,创作者能够借此获得丰厚收益,这一现象与快手流量分布形成鲜明对比。在快手,流量被多股力量所控制,管理难度较大。抖音的直播业务发展迅猛,2020年8月已有知情人士透露,春节过后,抖音直播的单日收入已稳定超过一亿元,而快手的直播收入则在一亿元附近波动。

官方对抖音平台流量的管理在整体发展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既推动了其发展,也可能对其造成限制。多样的流量调控策略导致了抖音与快手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算法难以捉摸

众多创作者及MCN机构负责人将抖音平台比喻为“难以捉摸的算法黑箱”,尤其在开展商业化直播时,必须申请白名单。创作者在遭遇流量不明原因下滑时,会寻求运营人员帮助“捞视频”。抖音官方亦在努力从创作者需求出发,进行算法的优化和改进。例如,在创作者大会前,官方人员会询问创作者们的痛点,以期改善算法存在的不足。

算法与内容创作者的收益及长远发展紧密相连,其透明度不足导致许多创作者在平台运营过程中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抖音内容取向

张楠频繁指出,抖音应致力于提供具有价值和实用性的内容,以最大限度地延长其运营寿命。抖音对有价值、实用内容的高度重视,是其发展过程中内容策略的体现。这一策略旨在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短视频市场中,确保抖音能够持续占据有利地位。

这一内容取向必然会引导抖音在内容审核、推荐等方面的决策。

抖音未来能否持续其当前的高速增长态势?欢迎各位留言交流。同时,若您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不妨点赞并予以转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