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排斥症:为何我们不再追逐热门,反而对其产生厌恶?

[复制链接]
查看140 | 回复0 | 2024-12-17 10: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前,互联网信息量激增,一种名为“热度排斥症”的新现象逐渐显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公众对热点事件态度的转变,由追求转向回避。其中,公众对资本操控和真相缺失的无力感和反抗情绪尤为突出。

热度追逐的过往

以往,每当网络热点事件爆发,公众便会纷纷追逐。以某明星绯闻为例,这类话题迅速攀升至热搜榜首位,众多网民迅速聚集热议。人们唯恐错过任何新鲜资讯。明星绯闻与热点新闻的流量庞大,公众热衷参与,将大量时间精力倾注于追逐热点。这种追逐热度的现象还推动了网红经济的繁荣,众多网红凭借热度带来的流量赚取丰厚收益。当时,社会舆论普遍倾向于积极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获取速度加快,热点事件频发,随之而来的是问题的显现。众多零散且真伪难辨的信息在热度推动下涌入公众视野,导致大众对这种盲目追随热点的心态感到疲惫和厌倦。

热度背后的复杂因素



热搜现象背后往往深藏诸多奥秘。以娱乐圈新闻为例,众多明星之所以能跻身热搜榜单前列,往往得益于强大的资本助力。这些资本通过一系列操作,使得明星的新作品或动态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同时,某些热点事件背后往往涉及不同势力集团的角逐,而资本实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了事件的市场推广规模和曝光程度。例如,在商业产品的推广中,资金雄厚的公司能够借助热度最大化地提升产品的影响力。由此,热搜已不再仅仅是大众兴趣所在的事件排名,而是融入了诸多其他复杂因素。

另一方面,虚假信息亦能借助购买流量成为焦点。众多媒体为追求利益,常与这些资金力量结盟,民众因而成为被操控的目标,接连不断的热点充斥着他们的日常生活。

热度排斥症的出现

在当前形势下,“热度排斥症”现象逐渐显现。众多网民不再随热搜或推荐词条的引导。比如,当一款产品被营销号高调宣传为热门新品时,许多网民不再轻信并盲目购买。如今,公众对热门互联网话题多持审慎与警觉态度,有时甚至直接拒绝。面对层出不穷的热点,众多网民坚持个人步调,仅采纳真正符合个人兴趣和需求的推荐。

人们不再盲目追随热门话题,转而倾向于关注那些既吸引自己又具有价值的议题。这一变化在众多社交平台上均有显现。过去,热门话题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评论和互动,但如今,即便某些话题被推上热搜,公众的关注度却明显降低。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学者提出,“热度排斥症”体现了消费者自我意识的提升。民众逐渐学会独立判断,对恶意营销和炒作不再轻易接受,并能抵制受资本操控的热潮。以某些网红为例,他们为推销商品而进行虚假宣传,制造热点,但如今大众能够辨别并排除这类信息,即便它们利用了公众的热情,但内容真假难辨。

大众不再受平台议程的左右,转而构建起个人的“议程”。在积极探寻真正感兴趣的内容之际,他们也回归了真实。这反映出大众对互联网内容的处理态度趋于成熟,不再轻易随波逐流,这对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大有裨益。



热度排斥症并非全盘否定热度

“热度排斥症”并非意味着公众对所有热点都持排斥态度。实际上,公众所排斥的是那些受资本操控、缺乏营养价值的新闻。然而,对于公众自行定义的热点,如社会公益活动和真正卓越的文化作品,公众依然会热情关注并积极参与。例如,当关注弱势群体的公益项目成为热点时,人们往往乐于伸出援手并广泛传播。这一现象反映出公众渴望关注和传播那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热点,而非被虚假的热潮所左右。

在当前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大众采取了一种明智的决策,努力辨别信息的真伪,并持续关注生活中真正有价值的事物。

大众意识的进步方向

大众意识流经历了从“热度症”到“热度排斥症”的演变。在当前这个喧嚣的时代,公众应抵制热度的诱惑,摆脱焦虑的束缚。比如,在现代社会,许多人面临从众还是坚持个性的抉择,而“热度排斥症”提倡用个性来取代从众心理。公众需保持自身的理性与步伐,主动表达个人观点和立场,回归到内容真实、内涵丰富的本质。同时,这也是网络信息生产者需关注的现象,他们应使产品与服务回归本质,减少过度营销和利用热度刷屏的做法。

关于“热度排斥症”的看法,各位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意见,互动交流。如认为本文有参考价值,不妨点赞并转发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