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人格测试:揭秘16种人格类型及其在社交中的影响力

[复制链接]
查看114 | 回复0 | 2024-12-19 15: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当今这个信息极为丰富、快速传播的时代,MBTI 人格测试凭借着其在社交领域中极高的讨论热度,以及年轻人对星座等类似测试所怀有的热爱,从而迅速地变得非常火爆。而此次它又因为题库进行了更新,再次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这背后存在着诸多需要去深入探究的现象以及原因。

MBTI的初火

最初,MBTI 在网络上开始广泛传播。在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到处都能看到人们在分享自己的人格类型。数据表明,在抖音上,#mbti 话题的浏览量达到了 22.8 亿,小红书上相关的笔记超过了 40 万条。那时候,很多人是出于对自己所属类型的好奇而参与进来的,只是单纯地跟随潮流去做题,还没有深入地去探讨 16 种人格的更多内涵。

不同社交平台为 MBTI 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年轻人出于好奇心,纷纷参与到测试中,他们只是想得知一个大致的结果,而没有深入去思考 MBTI 背后的意义以及其是否真的科学等方面的问题。

随着时间不断向前推进,MBTI 再次刷屏的原因是题库进行了更新。很多人的测试结果和之前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在上次得到普及之后,网友对 MBTI 的认知程度加深了,也看到了它所具有的流量价值。不少人开始热衷于 MBTI 梗。这种梗在微博、小红书、B站 等平台快速地传播开来。

这背后体现了大众对流量话题敏感度的上升。有更多的博主参与其中,他们通过挖掘笑点等途径来吸引流量。大众对娱乐化内容的接受程度较高,MBTI 梗能够让很多人产生共鸣,进而进一步促进了它的传播。



社交媒体上的MBTI现象

如今社交媒体上各种 MBTI 相关话题热度非常高。在小红书上,有很多是关于“i 人”的求助帖或者吐槽帖。原因在于“i 人”具有内向型人格的特性,他们一些内心的想法没办法跟身边的人诉说。这种现象表明 MBTI 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在社交中的表达和需求产生了影响。

一些博主尝试用结合 MBTI 与情感话题的方式来解释情感问题。这种做法看起来是新奇的,不过也引发了争议。从负面角度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人们对感情的迷茫情绪以及 MBTI 的热度来实现引流的目的,并且这种解释是否科学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MBTI存在的问题

MBTI 通过简单的两极化答案来对所有人进行定义并打上标签,这体现了它的不可靠性。就人的性格复杂程度而言,16 种类型显得过于简略。例如,小红书上有一位小博主凭借 MBTI 话题笔记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双击收藏数,然而实际上这些话题大多是依据一些标准化的类型来展开探讨的,从而忽略了个体的独特性。

同时,在 B 站评论区,有人指出人们倾向于打上标签以获得群体认可。这一现象反映了部分人在参与 MBTI 传播时的心态。大家只是为了寻找到一种归属感,然而却忽视了这背后可能产生的刻板印象,以及对自身性格过于简单化的认知。

MBTI与社交渴望



年轻人期望借助 MBTI 迅速找到志同道合者并进入更大的社交圈。这与星座大 V 陶白白的情况相似,许多人因二者的共通之处而深深着迷。此类共同话题犹如社交的敲门之砖。并且 MBTI 的话题能够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迅速扩散,在短时期内吸引众多具有相同兴趣的人汇聚在一起。

在实际生活里,许多年轻人在社交方面缺少有效的方式来快速融入群体。而 MBTI 恰好给出了这样一种方式,尽管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年轻人在社交方面的心理需求,这也是它能够火爆起来的潜在心理原因。

MBTI热潮的反转

目前 MBTI 仍在被热议,不过已经有不少人出现了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是因为过度刷屏而产生的。当一种话题在各个平台都无处不在时,就容易让大众感到疲劳和反感。之前对它的追捧会很快转变为厌恶,而且只要有人开始质疑它的科学性等问题,这种反转的情绪就会迅速扩散开来。

面对 MBTI 爆火这一现象,你觉得它在社交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到底是利比弊大,还是弊比利大?欢迎大家留言发表评论,同时也欢迎大家点赞并分享本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