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KIMI做小红书实验:AI生成内容的数据惨淡与挑战

[复制链接]
查看129 | 回复0 | 2024-12-24 06: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前,随着社交媒体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进步,小红书平台上的AI生成内容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现象在用户数量增长、创作规范限制、商业价值体现以及内容流量等方面,展现出了既复杂又引人入胜的特点。

AI图文应用的平台选择

当前,人工智能生成的图文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特别是小红书,作为一个以图文内容为核心的平台,因用户活跃度高而独树一帜。这一特点使其成为研究AI在图文创作方面表现的最佳选择。在此平台上,AI的效果可以直观地呈现,无论是图片制作还是文案撰写,都能在庞大的用户群体中接受检验。众多内容创作者看中了小红书的这一优势,纷纷尝试利用AI进行创作并发布内容,以期在庞大的流量中分得一份收益。在这庞大用户基础之下,蕴藏着无数创作与数据相互作用的潜力。

当前,内容平台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小红书凭借其庞大的活跃用户群体,成为AI图文创作领域的主战场首选。该平台拥有直接的受众群体,创作者能迅速观察到其AI作品在公众面前的实际反响。

个人简介的限制

以KIMI为例,其生成的个人简介篇幅接近200字,明显超过了小红书规定的100字上限。这一现象反映出,在利用AI创作适应小红书平台风格的内容时,创作者需应对格式规范的难题。尽管AI能够产出看似符合平台风格的内容,但在满足基本的字数限制上却存在不足。这种情况可能会给那些期望借助AI生成内容以塑造个人账号形象的创作者带来一定的阻碍。



初次使用AI进行内容创作时,许多创作者常注重内容风格与平台规范的契合度。然而,诸如个人简介等基本信息却常被忽略。字数限制对首页的整体视觉效果有直接影响,有时甚至可能导致系统警告或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账号数据对比

同事的109个粉丝账号发布AI生成笔记后,多数笔记的浏览量未超过20次,其中只有4篇笔记获得了互动,另外有两位粉丝选择取消关注。尽管新账号发布的AI内容部分浏览量可达30次以上,但互动量仅占浏览量的十分之一,在发布30篇笔记后,累计获得了120个赞和收藏。这一现象表明,即便是有粉丝基础的账号,AI内容也不必然带来高数据,且AI内容的互动率普遍较低。

账号数据揭示了众多用户行为模式。一些看似拥有众多粉丝的账号,其粉丝对内容的忠诚度可能较高,对账号过往的风格较为适应。若账号发生较大风格转变,如引入AI生成内容,可能会引发粉丝的抵触或不感兴趣。对于主打AI内容的全新账号,尽管表面上看似活跃,但低互动率表明其在吸引和激发用户关注及互动方面仍需持续努力。

粉丝的真实性

这两个测试账号表面上看像是真实用户,但其主页的关注者数量异常庞大,这显示出它们并非真正的粉丝,更可能是自媒体新手试图通过互相关注来快速积累粉丝。这种现象在众多社交平台上均有出现,小红书也不例外。这种现象实际上揭示了部分社交用户追求快速成功的心理,他们为了使数据看起来更佳,选择了这种看似便捷的方法。

这类互相关注的粉丝并非基于对账号内容的真实喜爱而关注,他们随时可能因诸多原因取消关注。同时,这种表面的粉丝增长并不能为账号带来真正的商业价值,也无法激发持续的内容创作动力。

AI文案的规律性



在制作小红书文案时,观察到AI文案多在固定结构内进行元素搭配。这种模式使得其内容在调动情绪方面不如语录,因而成为热门内容的概率也随之减少。由此可知,尽管AI能够大量产出内容,但在内容创新和质量、情感传达的深度上仍有提升空间。

AI文案的特点导致用户在频繁接触此类内容后,容易感到视觉上的厌倦。在注重个性和情感连接的社交平台上,此类文案难以在众多内容中脱颖而出,形成热门爆款。

AI创作内容的限流

根据实际操作观察,小红书在未明确要求标注AI创作的情况下,未标记含有AI痕迹的图片笔记,其浏览量普遍低于未使用AI创作的真实图片笔记,且此类笔记很少出现在用户的主页推荐中。创作者中心的数据进一步显示,这类笔记有90%的观众是通过搜索找到的,而只有5%是通过首页推荐获取的。这一现象表明,小红书对于AI创作内容存在一定的流量限制。

小红书作为推崇用户自主创作内容的社交平台,其采取的限流措施可能旨在维护社区内容的整体品质。创作者在使用AI进行创作时,需更加慎重地评估是否对内容进行标注,并思考如何创作出能绕过限流机制的高质量AI生成内容。

当前,AI在小红书的创作领域面临复杂局面,其未来的走向如何尚不明朗。我们期待读者在评论区分享个人观点,并对本文给予点赞与转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