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测评陷阱揭秘:为何消费者频频遭遇‘货不对板’现象?

[复制链接]
查看32 | 回复0 |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社交平台上,第三方测评活动颇受欢迎。此类视频理应作为消费者的“避坑”参考,但它们涉嫌商业化,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

第三方测评受消费者青睐

社交平台日益繁荣,消费者在购物前更偏好查阅第三方评价。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大约有八成消费者在购买前会通过网络检索产品评价。测评者通过亲身使用,展示产品数据和效果,对商品进行深入分析,使消费者能直接了解其内部构造。相较传统推销方式,此类评价更具信任度。它有助于减少试错成本,并真实反映了商品的真实状况。

测评商业化出现问题

当前,测评领域商业化倾向愈发显著,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问题的频发。一些MCN机构为了追求利益,往往按照品牌指示,制作特定测评内容。例如,贝壳财经记者所接触的MCN机构,便是依据产品资料,构建宣传表述及产品亮点,并与其他竞争者进行对比。这种现象揭示了测评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可能受到怀疑,难以如实反映产品的真实情况。

测评数据不实情况存在



数据显示,测评资料中存在不实信息。2023年中消协公布的十大案例里,有博主对素颜霜的评测与电商平台评论不一致,许多消费者未遭遇博主所述问题。此外,其他博主对该产品的正面评价亦不容忽视。因此,该评测可能涉嫌不正当竞争,并有可能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测评缺乏统一标准

目前,测评账号普遍面临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据2023年中消协的多平台体验调查,此类问题在93.1%的测评账号中存在。在这些测评中,大量内容缺乏明确的标准,且主观性较强。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测评结果的准确性难以确保,消费者在评价产品优劣时也遇到挑战。

MCN机构干预测评流程



测评阶段,MCN机构实施了多种干预措施。调查发现,这些机构向品牌客户提供了大量操作策略。比如,某机构建议对新品牌实施剧情融入策略,之后进行测评;另一机构则建议根据推广目标来设计测评内容。这些做法明显表明,测评流程受到了MCN机构盈利动机的明显影响。

测评者经济利益影响结果

在财务困难面前,测评人员往往容易受到经济利益的吸引。进行全面的测评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当测评者粉丝众多时,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接受广告合作。这种状况可能对测评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造成损害,导致消费者得到的测评结果可能包含虚假信息或存在明显倾向。

在购物活动期间,消费者是否留意了第三方评测的精确度?请点赞、转发并加入我们的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