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至20世纪末浙江缙云南部山区木勺手艺人生活与制作工艺探秘

[复制链接]
查看24 | 回复0 | 昨天 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缙云木勺曾是家家户户的日常用品,但如今随着手工艺人的减少,其使用频率也在降低。这种生活工具的衰落,反映出传统手艺后继无人的现状,不禁令人对传统文化的流失感到痛心。

手艺人终年不着家的原因

往昔,从事木勺制作的工匠往往常年离家在外。这主要由于原料的选取有特定标准,他们所伐树木的年龄多在五十岁左右,直径超过三十公分。为了获取适宜的原料,他们往往需远赴他乡。此外,制作过程繁琐且耗时。自切割木材始,需注意木材不可干燥,以免开裂报废,因此需细致处理与妥善保存,这导致他们在制作木勺的场所投入大量时间,难以兼顾家庭。

手艺人工作繁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亦高。在忙碌中,他们需全神贯注于木勺的制作。特别是烘焙的最后阶段,耗时约半天,还需精确控制火候和烟雾等条件。这一环节对技艺的精密度有较高要求。

松木额外处理的目的



手艺人对于暂时不制作木勺的松木,采用了一种特殊处理方法。他们将木料浸泡在水中,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木材干燥。木材干燥不仅可能导致木材出现缺陷,还会对木勺的最终品质造成不良影响。此外,木勺在烘焙过程中的摆放也有其必要性。虽然并非为了保持干燥,但这种摆放有助于木勺更好地适应环境湿度等因素。因为新制的木勺若在短时间内遭遇湿度剧烈变化,容易发生物理老化,从而变成次品。

成品绑成圆柱状的原因

木勺作为商品时,通常会被捆绑成类似轮胎的圆柱形状。这种捆绑方式首先在成本上较为经济,无需额外购置专门的筐箩,利用山中的野生藤蔓即可完成捆绑,从而有效降低了成本。此外,这种捆绑方式使得木勺的容积较大,存货量可观,能够承载约150斤的货物。虽然圆柱形状在减少小磕碰方面有一定优势,但这并非其主要优势。同时,在搬运过程中,对于方形或不规则的物品,只要妥善绑扎绳索,搬运难度并不大,与圆柱形木勺的搬运难度相差无几。

手艺后继无人的现状

缙云木勺技艺传承遭遇挑战,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发展迅猛,年轻人就业选择多样,对传统木勺制作缺乏兴趣。此外,木勺制作工艺繁复,需耗时较长进行学习和积累,导致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的人越来越少。正如文中所述,仅依靠少数老人的努力,试图通过现代手法改进技艺,虽想法可行但实际操作困难重重。这一现象也揭示了手艺人队伍难以吸引新成员的困境。

补救措施的局限性



针对技艺传承出现断层的问题,已采取了一些应对策略。比如,对技艺进行改良,引入现代技术。然而,这种方法有其局限性,无法根本改变木勺的基本特性,仍需维持其木质或传统形态。若完全更换为金属或塑料材质,并采用流水线生产,木勺所蕴含的传统价值将遭受损害。这类似于将一件古董变为现代仿制品,丧失了原有的传统魅力。

传统木勺的种类

缙云木勺品种丰富。其中一类用于挖掘固体物质,如饭铲,全长超过10厘米,其设计并非平面,而是带有凹槽,便于装载。此外,浅勺根据尺寸分为不同型号,通常能装载二三斤粮食,用于整理和搬运。这些木勺在往昔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随着这一传统手艺的衰落,我们或许将逐渐失去这些独特且实用的木勺。

缙云木勺的发展前景如何?是否有必要增强对其传统技艺的扶持?我们期待在评论区听到大家的观点。同时,欢迎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