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虚假转评赞售卖乱象:公安机关与网信部门治理下仍有灰色地带

[复制链接]
查看10 | 回复0 |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络时代,流量被视为虚拟世界的宝贵资源。但虚假流量的非法交易现象日益蔓延,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还让众多诚信的网络从业者遭受了不公平的竞争压力,这已成为当前网络行业的一个显著问题。

虚假流量售卖现象

网络平台上虚假流量交易逐渐兴起。法治在线记者调查时发现,在一家购物网站搜索“提升点击量”等关键词,会出现众多商家。这些商家公开报价,如“转发8元100次”“评论1.9元一条”。不同平台和项目均有详细的收费标准,涵盖增粉、直播间人气等。此现象在社交和直播平台普遍存在,表明灰色产业链背后存在庞大的市场需求。这种现象并非孤立,在当前流量至上的网络环境下,此类交易正逐步形成庞大的地下市场,涵盖多种网络互动指标。

这种行为并非仅限于少数商家。调查结果显示,市场上存在众多与流量相关的服务,涉及范围广泛。一些商家声称,无论新发布的文章还是新推出的短视频,他们都能通过特定手段提升其热度。这种人为干预严重影响了网络内容真实的受欢迎度。

商家的困窘与尝试

王女士等部分网店店主正遭遇流量短缺的难题。以她为例,要在某直播平台上使用带货功能,必须拥有至少1000名粉丝。然而,作为直播新手的王女士缺乏粉丝基础,她的店铺并未吸引到足够的真实客流量。起初,她在网络业务领域并未受到关注。目睹同行因流量而生意兴隆,她感到十分焦虑。

为了改善当前情况,她急于求成,通过网络搜寻声称能助增粉丝数量的商家。支付100元后,当天下午她的账号粉丝数迅速增加至数千。尝到成功的喜悦后,她再次投入40元,直播观看数和购买量随之攀升。然而,王女士内心对这种购买的粉丝和流量是否可持续产生疑虑,她意识到这种行为可能潜藏风险。

警方的调查取证



警方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中获取的视频资料揭示了网络水军的非法行为。视频中,嫌疑人向流量群展示了后台订单信息,表明只要客户下单,他们便能迅速完成流量刷单任务。另一段视频则显示,多部手机通过不同账号在同一直播间同时刷人气。这些画面表明,警方收集了关于网络水军刷流量的关键证据,为打击虚假流量迈出了关键一步。

警方经过深入调查,揭露了流量刷单背后的错综复杂的产业链。胡某不仅亲自使用30余部手机进行刷粉,还通过“星禾”网站联络其他刷手。值得注意的是,“星禾网站”仅是一个中介平台,负责承接订单并将其分配给“金乐直播”的刷手团队。这一庞大的运作体系显示出幕后刷流量团伙已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运作,这无疑是对网络健康发展的严重阻碍。

水军的手段

这些网络水军为了使流量显得更为“真实”,采用了多种策略。他们通过养号、交易个人信息或招募“宝妈团”兼职刷单等方式。他们通过这些手段为账号添加头像、完善个人信息,以提升账号的真实感,并试图绕过平台的监管。他们不仅制造“僵尸粉”、进行机器刷流量,还提供所谓的“匀速真人”和“稳定播放”等看似真实的流量服务。这些手段具有高度欺骗性,一般用户难以辨别流量的真实与否。

这些伪装手段导致监管平台面临挑战。在检测过程中,平台难以准确辨识出看似正常的账户和流量是否涉及刷量行为。这种现象对诚实守信的网络参与者造成了严重的不公,他们辛勤创作的内容可能被恶意操作者淹没,从而错失应有的曝光和关注。

专家的观点



针对此现象,专家建议不同网络平台应联合进行管理。鉴于各平台规则及算法各异,单一平台治理难以彻底消除网络虚假流量问题。在当前网络环境中,若各平台各自为战,水军可能在不同平台间流动,持续进行违法刷流量行为。

各平台需实现数据互通与规则协调,例如确立一致的异常流量识别准则,并技术层面完成对接,方能弥补治理缺陷。专家意见亦强调了从多角度、多层次治理网络虚假信息的必要性与急迫性。

未来的治理展望

当前,网络虚假流量问题较为突出,不过,随着警方调查的深入和专家建议的提出,治理工作正逐步展开。同时,平台需认识到,虚假流量可能对平台长远利益造成损害。例如,若平台充斥虚假流量,优质内容创作者可能会逐渐离开,进而引发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危机。

各相关方应主动采取行动。警方持续挖掘网络水军产业链,强化执法措施;平台构建更健全的监控系统和协作治理规范;网民提升识别虚假流量的能力,唯有如此,网络环境方能恢复健康有序的流量状态。您是否遭遇过虚假流量问题?欢迎留言、点赞、转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