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养号控评虚增流量:千亿级灰黑产业链背后的真相与案件侦破

[复制链接]
查看25 | 回复0 | 昨天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络推广费用仅需760元,便使虚假内容登上热门话题,吸引了广泛关注。近期,广州白云区法院对此起网络传播虚假信息的案件作出判决,同时揭露了一个涉及千亿规模的虚假流量灰色产业链。

虚假信息源头

广州某案中,源头为下单APP上发布刷单任务及定价信息,该信息通过手机截图在网络广泛传播。刘某加入此行列,通过网络渠道散播虚假信息。例如,马某在接到“任务”后,于“某某社区自助下单”平台购买刷好评服务,仅花费270元便使信息迅速扩散。

此类看似简单的动作导致虚假信息迅速扩散,登上热门话题吸引众多关注,对网络生态和社会秩序造成负面影响。这种现象反映出网络虚假信息传播的门槛极低,仅需微小的资金投入便能掀起轩然大波。

平台运营模式

陈某,该平台的负责人,表示其平台每日订单量庞大,年订单量达数十万。在内容推送方面,平台仅对涉及政治、色情、暴力等内容进行限制,而对于其他内容,其真实性难以得到有效验证。因此,在众多订单的压力下,平台难以对每一项内容进行严格审查。



某社区的自助下单平台对短视频内容实施了特定规则,例如用户只需支付2.88元即可刷50个短视频并实施双击操作。同时,用户需在发布内容20分钟后才能生成相关任务。若双击量达到前十,内容可能被推上热搜。这种诱导性获利方式导致了虚假流量的持续增长。

涉案团伙运作

警方透露,自2020年4月起,该犯罪团伙以“广州某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名开展活动,通过自媒体平台制造热点文章和散布虚假信息,以吸引粉丝并赚取广告收益。团伙成员遵循预设的“剧本”撰写评论,并由“导师”进行指导和修改。

他们采用这种分工机制,大量生产虚假内容,并在网络中广泛散布,此举严重干扰了社会秩序,损害了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网络信息因此真假难分,用户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误导。

技术手段作恶

姚某所研发的“直播神器”具备提升电商平台商铺直播间流量的功能。此类技术手段为虚假流量产业链提供了助力。这使得不法商家得以借助虚假流量获取利益,进而误导消费者。

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盗取用户账户或诱使用户自愿提供账户进行刷单,同时,在用户账户中植入“后门”。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用户的隐私,还可能触发诈骗等安全事件,对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及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产业规模惊人



记者调查新华每日电讯发现,众多非法网络平台制造虚假流量现象普遍,已构成千亿规模的灰色产业链。这一产业链覆盖众多互联网平台,涵盖社交媒体至电商平台,虚假流量现象广泛存在。

产业规模之庞大揭示了虚假流量问题的广泛性和严重性。众多平台面临挑战,难以彻底根除虚假流量现象。这一状况干扰了真实信息和优质内容的正常传播。

打击面临难题

万勇专家指出,虚假流量涉及的黑色灰色产业链可能触犯多项法律条文。然而,由于部分网络黑灰产业选择境外服务器,使用国外手机号码,甚至招募境外人员,这给调查和证据收集带来了极大困难。

互联网平台持续对“养号控评”和虚假流量进行整治,然而,群控系统持续升级,防御能力不断提升。这使得打击虚假流量的任务面临诸多挑战,亟需各方紧密协作,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如何更高效地遏制网络虚假流量和灰黑产业链的蔓延?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观点。同时,不妨为本文点赞及转发,以扩大其影响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