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购金陷阱揭秘:真证书难辨黄金真假,消费者维权无门

[复制链接]
查看104 | 回复0 | 2025-3-18 22: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平台背书“真证”藏猫腻

澎湃新闻报道,即便有平台合作认证的所谓“真实证书”,也无法确保消费者能买到真金。这种情形与先前曝光的大规模伪造证书事件有所区别,其隐蔽性更高。目前,电商平台上标有“先鉴后发”的店铺虽承诺赔偿,但其实际效果仍具有不确定性。

中国之声报道,某些商家仅依据珠宝的白色背景图片即颁发认证,检测结果的确定缺乏规范,严重影响了证书的可靠性。此现象导致消费者难以通过证书准确判断商品的真伪。

消费者网购遇假金

2022年9月,罗女士在一家网络平台以约200元的价格购买了一件重0.92克的18K金饰品,并附带质检证书,证书上标注为AU750。此后,她陆续又购买了13件相似的饰品。起初,她认为这些饰品均为正品,然而,她很快发现其中存在不少风险。

罗女士对收集这些饰品感到非常高兴,但未曾料到会遭受假冒商品的麻烦。这种情况并不罕见,许多网购黄金的消费者都曾因伪造的证明文件而受骗。

业内揭秘质检局限



资深珠宝黄金鉴定领域的专家指出,某些商家借助质检手段的漏洞,以次充好,误导消费者。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对市场秩序造成了破坏。

质检人员指出,消费者在寄送样品检测时,一般与检测机构约定仅进行表面检测,或在特定情况下可进行局部切割检测,收费标准保持不变。然而,此规定为不法商家留下了可利用的空间。

平台措施效果待察

平台管理者表示,对于价值超百元的黄金类商品,已实行QIC质量检验制度,并加强了商家资质审核,旨在保障消费者利益。不过,这些做法的实际效果,目前还需时间来评估。

平台建立之初目标明确,但罗女士的经历揭示了消费者在维护自身权益上仍存在挑战。这一现象暗示,平台在执行相关政策时可能存在一定缺陷。

消费者维权艰难



罗女士在确认金饰为伪造后,试图与店铺取得联系,遗憾的是店铺已不再营业。她随后遵循平台的规定进行了复查,并成功获得了相关证明文件。尽管如此,客服人员建议她自行与店铺沟通,而平台并未作出任何赔偿的承诺。

消费者在意识到自身权益需要保护时,却发现商家已消失无踪。在此情况下,平台建议消费者自行联系商家,或采取报警、法律诉讼等措施。然而,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面临众多困难。

法律依据与建议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条款,消费者若发现网络交易平台未提供销售者的真实信息,可依法要求平台进行赔偿。在涉及假黄金的案例中,若销售者的信息存在虚假,平台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周凯建议,消费者需妥善保存购物凭证,以保持购买记录的完整性。一旦需要,消费者可以咨询质检部门进行鉴定。若涉及众多受害者,可组织集体委托鉴定。同时,消费者协会亦将提供公益鉴定服务。

目前消费者在网购黄金时可能遇到假货,如何维护自身权益成为一大难题。我们热切盼望您的观点加入讨论,并对本文给予点赞与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