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菇生长习性详解:广东汕头地区白玉菇菌包出菇技巧与养护指南

[复制链接]
查看40 | 回复0 |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玉菇因独特的口感受到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不断攀升。尽管种植白玉菇面临诸多挑战,广东汕头地区仍有人勇敢地投身于这一种植活动。我们将对白玉菇的种植细节进行详尽介绍。

生长环境要求

白玉菇菌丝体对生长条件有较高要求。在广东汕头地区,适宜的温度范围应在20至24摄氏度之间。培养料的含水量必须保持在60至70%的范围内,以实现最佳的培育效果。同时,空气的相对湿度需要维持在60%左右。当菌丝体颜色由纯白变为灰或土黄时,这通常预示着菇类即将出现,为菇类的进一步生长打下基础。

出菇难题

种植者在收到白玉菇菌包后,遇到了出菇的挑战。菌包长出菇苗的过程并不简单,经过十多天的等待,菇苗才初现,但尚不能确定这一现象与脱袋操作是否有关联。菌包的两端生长状况不同,遮光且高湿的一端菌丝生长旺盛,而光照和通风的一端则呈现出土黄色,这显示出光照和湿度对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效应。

成功出菇



11月22日,菌包在经过数日的重新封装后,成功生产出菇类。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产菇环节中,并未实施温差处理。紧接着,11月23日,观测到几簇白玉菇新芽萌发。这一发现表明,即便缺少温差,只要环境适宜,白玉菇依然能生长,为种植者带来了新的期盼。

生长管理

自11月24日起,作物步入生长管理的关键时期。种植者强调,定期灌溉对保持适宜的湿度十分关键。至11月25日,尽管新增了一些簇,但其中一些的生长速度显得较慢。白玉菇的生长速度存在不均,这可能与它们的具体位置和养分吸收状况有关。

生长问题



11月27日,部分白玉菇显现枯萎迹象,不久后,部分菇体生长停滞并枯萎。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环境条件或内部营养供应不足引起的。到了11月28日,当白玉菇长到6至8厘米时,便可以开始采摘。在采摘过程中,白玉菇容易折断,而且清理菌褶下的菌环也相对复杂。另外,如果存放时间过长,白玉菇可能会发生液化。

第二茬种植

首批发育的白玉菇产量未及香菇总量的一半。这种菇类生长周期偏长,且其经济收益并不理想。采摘和晾晒完成后,需将菌包置于无光且封闭的环境中培养约半个月。在此期间,若发现幼嫩的菇类,应将其移除。经过半个月培养,随后需对菌包进行注水处理,若缺乏注水器,则需将菌包浸泡至重量增至两斤。随后执行套袋作业,约三天后即可收获第二批次。在2022年1月5日至11日的监测期内,出菇状况良好,特别是第二茬的品质有所增强。不过,自培的白玉菇菌柄相对较细,与商家提供的样品相比,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

在品鉴过程中,蒸煮后的白玉菇口感近似清水,但其菌柄却展现出显著的韧性。尽管菌包具备较强的抗霉特性,菌盖却易受腐败侵害。本次种植活动中,关于提升白玉菇产量与品质,各位有何见解?敬请于评论区留言,同时,对本文给予点赞与转发,以示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