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信之死”却是一场盛大的乌龙(图)

[复制链接]
查看725 | 回复0 | 2022-12-1 15: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月18日,中国移动发布的一条下线短信转飞信业务的公告瞬间刷爆社交网络,引发唏嘘一片。这个公告被媒体解读为“飞信即将下线,停止提供服务”,误以为飞信下线的网友们纷纷追忆那些年与飞信紧紧相连的青葱岁月,掀起一波集体回忆的狂潮。

但很快,飞信官微便发出公告辟谣,称只是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的一项独立业务由于过于小众、收益太少而被下线,与飞信无关,飞信依然在线上顽强地“飞”着。

而根据中国移动新闻中心给出的解释,“短信转飞信”其实是这么回事:

1、"短信转飞信"是在北京地区试用的,一项短信与飞信融合的收费业务。

2、通过这个业务,客户可以使用飞信PC客户端,在线接收、回复和保存短信。它对用户的主要价值,是对短信记录的"保管箱"。

3、这个业务跟飞信客户端内容自动转化为"12520+手机号码"短信息,或通过飞信发送短信等主要的免费业务功能,根本不是一回事。

也就是说,今后除非交流双方同时在线飞信客户端,否则无法使用客户端免费发短信。这么鸡肋的功能,在短信业务江河日下、微信等社交工具涌现的今天的确没有存在的必要。但“飞信之死”却是一场盛大的乌龙,有人说:“飞信还没死,但并不妨碍我们进行了一个怀念。”这显然说明,在很多人心里飞信虽然没有下线,但却早已淡出了日常生活,成为一个名存实亡的记忆符号,这也是飞信关停的传言如此轻易而广泛被误读和传播的原因。

飞信是运营商科层制下的牺牲品

移动飞信一度让业界非常看好,2007年中国移动刚推出飞信业务的时候,被认为是连通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革命性创举。在鼎盛期,飞信的注册用户接近5亿,活跃用户数也有9000万。不过,从2012年以后,随着微信等新兴聊天工具的出现,飞信渐渐没落。2015年4月,曾有媒体报道,手机飞信人均业务量从2014年12月的42条下降至29条,零消息量用户从55%增长至83%。

飞信并非生不逢时,虽未赶上QQ崛起的黄金时期,但却踩在智能手机兴起浪潮的最前端。2g移动网络时代下人们尚不能实现长期手机在线交流,频繁使用短信费用又过高,飞信率先实现了PC端与移动端、手机短信与在线消息的无缝转接,虽然设计界面简陋、用户体验一般,但却凭借中国移动在电信运营商中独大的势头和本身通讯功能的独特性,在市场上获得了大批高粘度客户,逐渐站稳了脚跟。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信、米聊等聊天工具来势汹汹,飞信昔日的风光被迅速淹没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浪潮中。飞信,为何渐渐飞不起来呢?

(一)用户壁垒与快钱思维

直到2012年,飞信才实现了其他运营商号码使用软件的基本功能,对其他运营商旗下的用户开放注册,但尽管如此,移动用户与非移动用户进行飞信交流时,依然要按照一毛钱一条的标准收费。换言之,非移动用户注册飞信只是为了与移动“大部队”沟通时更加便利,在降低通信成本方面没有任何改善。

同时,飞信还存在资费混乱的现象,经常有用户反映,在使用短信回复飞信时不仅被收取了短信费,还被扣除了GPRS流量费。如此混乱的收费标准,究竟是真糊涂还是假出错?中国移动作为世界五百强企业,只把视野局限在简单粗暴的收费上,却缺乏最基本的抢占用户资源盈利的商业头脑,就只能面临画地为牢的困境了。

(二)定位失误与粗放维护

不得不说,飞信近几年还得以勉强支撑的重要一点,就是把发展重心放在了校园通信这一块,利用学生群体在校园活动中产生的大量通信需求打开市场。但他们偏偏忽略了学生是流动性、不稳定性最大的群体。对新兴事物的强烈好奇和热衷尝试使得他们并不对单一通信工具有太高的忠诚度,一旦有用户体验更完美、成本更低、速度更快的新工具出现,他们往往会成为最早“叛逃”的用户。同时,学生离开校园后,这种特殊的团队联系模式就中断了,学生初涉社会时还处于事业链低端,也难以在工作环境中引起使用飞信的一致风气,中国移动舍弃市场上那么多优质用户资源,年复一年执着于校园宣传这种做法就让人啼笑皆非了。

再者,中移动一直将飞信外包给神州泰岳做研发与运营,研究经费更是从2011年的6.1亿逐年下滑至2013年的4.58亿。而这个时间,则是微信等新型通信工具迅速崛起的关键几年,飞信却以窘迫的预算、简陋过时的软件界面和频出状况的使用体验,逐渐失去了用户的心,半推半就地退出了这场占领市场高地的用户争夺战。

(三)3G、4G时代智能机背景下的优胜劣汰

2009-2010年开始,移动端就不是塞班这样的砖头机的小打小闹了,属于Apple和Google的时代终于来临。不论iOS和Android 的生态对数据流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哪怕是S60后期3G的已经被深度整合进了系统,中国也在晚了朝鲜好些年之后开始普及3G。中国移动在此时终于力不从心,越来越多用户逐渐转投大力推动3G业务的联通和电信麾下,直到4G时代移动才重振雄风,但此时飞信的用户已经流失了大半。再者,智能机时代下,APP们从UI到体验都迭代到了新的时代,谁还会为了一条免费短信去折腾飞信这种被历史灰尘掩埋的老古董呢?

归根结底,飞信的倒地是中国移动固化的科层制的牺牲品。中国移动作为国企巨头难逃所谓的“大公司病”,企业内部强调各个部门和岗位之间的隶属关系,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结构。上层的指令与基层信息均通过层层传达的形式,实现交流互通。虽然,这种管理结构是最传统也最常见的结构,但是却始终存在着层级复杂、冗员众多、反应速度慢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反应能力,这也是飞信运营模式长期缺乏创新、逐渐衰落的根本原因。

这是移动互联网的未来

随着传统PC的衰落,电脑端的优势越来越成为负担。集中资源于移动端,响应快捷简单灵活的使用需求,特别是基于场景的轻应用设计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背负着太多历史包袱的飞信不可能给中国移动未来的业务带来多大的好处,相反成为了前进中难以割舍的鸡肋。

中国移动表示将把融合通信业务与飞信业务进行融合升级改造,形成“和飞信”产品品牌“和飞信”,这到底是什么玩意,真的能救飞信于水火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中国移动的计划包括了融合通信以及和飞信两个部分,对应到产品上就是和飞信的native版本以及和飞信app。



融合通信是移动的一项长期计划,今年已经到了逐步上线的阶段。例如年初各家手机厂商开始支持的VoLTE,是通话和视频服务的转变;而接下来短信也将迎来新的改变,开始采用国际标准的RCS协议,这个变化通俗来说就是短信也要开始走流量了,跟通话和视频的改变一样。

短信走流量后其成本会大大降低,所以未来用飞信来免费发短信就变得更没有必要了。对移动来说,短期内因为没有办法立刻实现完全的转化,成本会升高,但长期来说这是摆脱2G网,全面转向4G、5G的必经之路。

上文提到的native版本完全不会透露出和飞信的品牌,真正的和飞信是个单独app,也是飞信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款app已经可以在和飞信官网下载了,只是官方还没有投入资源对其进行宣传。

这款app中包含有拨号、联系人、消息和我四个模块。除了实现手机的通信功能外,它还包含了许多类似微信的功能,包括群、公众号、圈子、红包和黄页,圈子对应的就是朋友圈。

据了解,移动很快将会对和飞信展开大规模营销推广,包括广告以及送流量之类的活动,其预算可能达到数十亿人民币之巨,目标就是将和飞信打造成下一个微信,成为一个大的入口。

对于和飞信,移动的计划已经很明确,就是要挑战微信,让没落的飞信焕发新生,只是具体效果会是如何,仍然有待观察。

从“综合通信服务”到“融合通信服务”,要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活下去,甚至活出色彩来,中国移动就必须放下大企业的架子,勇于向自己的过去告别,用互联网的方式去发展互联网业务,重新出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