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测评乱象丛生,专家呼吁设置行业准入门槛并强化审核

[复制链接]
查看9 | 回复0 | 前天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月2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报告结果令人震惊。其中暴露出众多问题,涉及多个因素,引起了广泛关注。

高比例测评标准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3.1%的“第三方测评”存在测评标准问题,其中多数为缺乏客观标准的测评。这表明,这些测评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受到了严重影响。大多数测评并未遵循既定的合理标准,而是基于主观感受或未经证实的标准进行评价,导致结果可能存在偏差,严重误导了消费者。大量缺乏标准的测评充斥市场,使消费者面临选择的难题,难以确定哪些测评可以信赖。

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审视,原本期待通过这些测评获取有益信息以准确选择商品,然而却发现大量测评存在标准上的缺陷,导致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商测一体难保公正

《报告》揭示,超过半数即5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采用商测结合、以商业利益滋养测评的模式,其公正性受到严重质疑。所谓商测一体,即同时从事商业活动与测评工作。在这种模式下,测评人员可能因个人商业利益而扭曲测评结果。

某些商家可能为了提升合作商品的宣传效果,采取夸大商品优点或隐瞒其不足的做法。这种行为对于依赖评测结果的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种误导。基于这种存在偏见的评测结果进行购物,消费者很可能会购买到与描述不符的商品。

质量问题频发



消费者中有37.2%反馈,他们在观看“第三方测评”后购买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这一比例值得重视。众多消费者被这些测评所吸引,纷纷进行海外购物,却不幸购得有瑕疵的商品,这显然是劣质测评所引发的负面后果。

测评环节存在诸多不足,这或许源于测评人员检测技能的不足,亦或是测评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如随意测评、敷衍了事等。消费者原本满怀信心,却遭遇了品质低劣的商品,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消费热情,也损害了他们的安全感。

第三方测评的定义与特征

所谓“第三方测评”,指的是那些未获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或CNAS认可的机构或个人,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对商品的多方面进行比较,并以自媒体的形式进行推广。这类测评具有非官方性质。尽管如此,它们却真实地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在理想情况下,科学、客观的测评能够帮助消费者实现多项权益。然而,现实中市场却充斥着混乱现象。

这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之处:一方面,它原本设计为一种灵活的补充评估工具,旨在为消费者提供参考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严谨的组织,最终却演变成为一种充满问题的商业营销策略。

市场现状堪忧

“第三方测评”市场目前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准入条件相对宽松,市场参与者分布较为分散。在这些参与者中,具有法人资格的账号所占比例仅为23.4%。不难设想,这样一个监管不严的市场将会呈现出怎样的混乱局面。

众多参与者纷纷加入,但管理不善,测评质量难免参差不齐。缺少统一的测评标准,虚假评测等问题层出不穷。市场中充斥着根基不稳、保障不足的测评者,使得测评行业环境变得混乱不堪。

中消协的建议

中国消费者协会对这些现象提出了具体建议。平台运营商必须实施账号实名认证措施,并为测评类账号设定特定标识,例如“第三方测评”标识。例如,对已标注的账号进行正面宣传推广,而对未标注相关标识的账号实施流量限制或屏蔽措施。

需建立包括作品审查、信用投诉处理、宣传带货和账号粉丝管理等在内的综合监管体系,以防止消费者受到误导。通过这些监管与指导措施的有效实施,或许能够使“第三方测评”市场恢复清明的环境。

面对当前这一状况,购物时您是否还敢轻易信赖所谓的“第三方测评”?您认为还有哪些有效手段能够改善这一状况?我们期待广大读者踊跃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展开深入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