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学奇迹?短视频博主病危表演引发网友热议与质疑

[复制链接]
查看38 | 回复0 |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期,短视频平台上的博主模仿生病博取同情的做法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众多博主出于追求流量和利益的动机,假装患有重病,试图唤起网友的同情心。然而,当真相大白后,他们又迅速寻找新的生存之道,这种行为在社会上遭到了普遍的谴责。

装病卖惨博眼球

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使得成为流量枢纽成为众多博主的目标。例如,一位粉丝量达14.4万的博主“生病”,尽管身患重病,仍发布了一系列“我要走了”的视频。在2024年1月至2月期间,她的视频关键词杂乱无章,时间线混乱不清。这些博主试图让公众相信他们正身处病痛的困境,以此吸引关注。多数观众初见此类视频时,常会因同情而驻足观看,博主也因此获得了大量流量。

一些博主通过虚构病情逐渐陷入“博同情陷阱”。他们在视频中悲叹病情急需资金,或因生意失利需处理存货。部分观众感同身受,甚至有意捐款或购买商品以示支持。此类虚假求助行为,严重损害了公众的信任。

被揭穿后的伪装

火势终究无法被纸张掩盖。经过网友的敏锐洞察,这些博主的真实面目被暴露。例如,一位自称“患病”的博主,于2024年12月27日被记者曝光,此前她曾声称病情严重,甚至表示“命不久矣”,然而现在她却在直播中热情地向观众推销面霜、手机和饰品等商品。她的病态形象已不复存在,长发飘逸,精神焕发。部分博主在被发现后,已删除了过往的悲惨视频,试图逃避公众视线。



发现此类不实行为后,网友普遍表达了受骗的失望情绪。例如,一些网友在目睹某博主推出的“揭秘癌症真相”等引人注目的视频后,最终揭露其为骗财手段,对此感到极度愤怒,纷纷发表批评。

背后的商业模式

调查结果显示,卖惨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商业运作模式。当前,直播间的竞争已达到高度激烈的状态。部分商家向MCN机构或网红提供“卖惨”和“苦情”剧本。若商家在销售过程中未意识到买家可能用于制作欺诈视频,可能无需承担责任。然而,目前尚无法确定商家是否真的对此一无所知。

MCN机构人员指出,以健康问题为借口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可能违法。此举不仅违背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此类商业行为实质上严重损害了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

违法成本太低

当前装惨营销的一大问题在于违法代价微乎其微。博主一旦账号被封,仍有机会卷土重来。以装病博主为例,若原账号系其本人实名注册,他可让亲友重新注册,平台难以识别其真实身份,除非网友持续举报。因此,不少博主在账号被封后,稍作改变便重新活跃于网络,继续以观众的同情心为诱饵进行欺诈。



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加之平台监管存在缺陷,导致违规博主的行为难以受到有效制约。若此状况持续,网络环境将日益恶化,同时观众对平台的信任也将逐步减少。

观众的受骗心理

卖惨视频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在于它们巧妙地把握了人们对于弱者的同情心理。众多观众在观看此类视频后,内心的善意驱使他们希望援助那些“处于困境”的博主。以山西的于女士为例,作为短视频平台的常客,她便多次被此类视频所吸引。她甚至考虑过向这些博主捐款或捐赠物品。然而,不少观众遭遇相似,在连续的同情中遭遇欺骗,这可能导致他们的内心逐渐变得冷漠,甚至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可能变得无动于衷,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互信环境。

根治乱象的办法

为全面改善当前状况,首要任务是着手法律层面。需完善相关法律规范,提升违法行为的代价,深入调查由此产生的非法利益网络,对各个流程进行严格监管,尤其是剧本销售环节,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必须严厉处罚。同时,平台需增强监管强度,运用技术手段核实博主身份。强化大数据及账号关联分析技术的运用,以防止博主更换身份后复活。观众亦需提升辨识力,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误导。

短视频平台上,卖惨营销行为日益盛行,公众普遍关注如何有效遏制这种现象。对此,我们诚挚邀请大家在评论区发表见解,并期待您的点赞与转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