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头白玉菇生长全攻略:温度湿度控制与出菇技巧详解

[复制链接]
查看40 | 回复0 | 前天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长基础习性

白玉菇菌丝体对生长环境条件有较高要求。在广东汕头地区,其生长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0至24摄氏度,培养基的含水量应维持在60至70%之间,同时空气的相对湿度应大约为60%。当菌丝体颜色由纯白变为灰或土黄时,预示着出菇期的到来。在子实体生长阶段,最适宜的温度大约为16摄氏度,湿度需达到80%。掌握这些基本生长习性,对于种植过程至关重要。

白玉菇对光线有趋向性,更倾向于在微弱的光照下生长。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必须精确调控光照环境,确保其获得充足且适宜的光照,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育。

种植前期困境

在广东汕头地区,种植白玉菇的菌包存在出菇问题,这一难题让种植者们感到困扰。菌包在接收后,经过十多天的等待才逐渐开始出菇。部分人怀疑脱袋操作可能是原因,但具体原因尚未明确。

菌包的各个部分生长状态各异,一端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菌丝茂盛,而另一端在光照通风条件下则呈现出土黄色。这一现象显示出环境对菌包生长有显著影响,未来种植过程中还将遇到更多挑战。

出菇初阶段



11月22日标志着种植的关键时期。几天后,白玉菇成功生长,这一过程并未受到温度变化的干扰。这一现象挑战了以往认为出菇必须依赖温差刺激的传统观念。

11月23日,新增的白玉菇群逐渐显现。这一现象给种植者带来了信心。尽管初期出菇过程充满挑战,但白玉菇接连出现,标志着种植工作正逐步走上正轨。

生长的起伏

11月24日当天,必须频繁进行喷水作业以维持适宜的空气湿度。白玉菇的生长对水分需求极高,若水分补给不及时,将可能对其生长速率及品质造成不利影响。

截至11月25日,尽管新增了几簇,但白玉菇的生长状况呈现不均衡现象,部分菌类生长速度明显滞后。这种现象可能源于菌包内部营养分布的不均匀,亦或是局部环境存在细微的差别。

采收相关情况



11月27日,部分生长数日的菌类不幸枯萎,种植者对此感到遗憾。然而,到了11月28日,白玉菇长至6至8厘米时便达到采收标准。采收过程简便,轻轻一折即可取下。然而,此时需注意,菌褶下方的菌环,其质地类似牙膏与蜘蛛丝,尚不清楚是否需要去除,因为长时间存放后可能会液化。

首批白玉菇产量不理想,不足香菇产量的一半,同时种植周期较长。从商业种植的视角来看,其投入与产出比率偏低,似乎经济效益不高。因此,种植者们正在探索提升后续产量与品质的方法。

二茬种植情况

采摘完毕,白玉菇需晾晒干燥,随后置于完全黑暗的密闭空间中培养约半月。在这期间,虽偶有菌丝萌发,但新生的菇体不会继续生长,应立即将其移除。完成培养期后,为促进二次出菇,需对菌包进行注水处理。若无注水工具,可将菌包浸泡于水中,直至重量达到购买时的2.6斤减去0.2斤。随后,将菌包套上袋子,大约三天后即可收获第二波菇类。

2022年1月5日至1月11日期间,第二批次的白玉菇生长状况理想。其品质优于首茬,然而自养的白玉菇菌柄较细,与卖家展示的样品存在差异。蒸煮后的白玉菇口感近似白开水,但菌柄具有一定的嚼感。然而,菌盖容易腐烂的问题亦不容忽视。尽管菌包不易发霉,但菌盖的易腐性仍是影响其储存与销售的关键难题。你在种植白玉菇时,遇到过哪些有趣的现象或是难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