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短视频平台的碰撞:严肃文化与大众娱乐的融合探索

[复制链接]
查看6 | 回复0 |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象聚焦

近期,罗维在上海一家文化创意公司任职,为工作需要搜寻博物馆相关短视频。然而,他发现这类内容稀缺,主要是一些旅游博主或亲子博主发布的打卡视频。在抖音平台上,许多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官方账号运营状况不佳。例如,一家今年新成立的上海博物馆账号,粉丝数量仅有11人;众多相关机构的账号粉丝数量也仅数百人。

争议凸显

目前,短视频领域流量激增,关于博物馆和美术馆是否应该进入这一领域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认为,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主要职能是呈现历史艺术,其严肃性质与娱乐性强的短视频平台风格不符。然而,也有人主张,这些文化机构具备公共文化功能,应当借助短视频平台吸引更多观众,扩大覆盖范围。

成功范例



尽管存在分歧,一些博物馆在短视频平台上依然表现出色。故宫博物院的“带你看故宫”吸引了85.5万粉丝,中国国家博物馆粉丝数高达92.8万,河南博物院也吸引了12.3万粉丝。这些数据反映出博物馆在短视频领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运营困境

众多博物馆在短视频运营方面遭遇诸多挑战。尽管某博物馆多次尝试制作短视频和直播,但吸引的观众主要是老访客。访问粉丝数量较少的博物馆账号,发现其中部分仅发布了与行政管理相关的视频。对于专注于当代艺术的博物馆,虽然首条视频获得了较多点赞,但后续点赞数却急剧减少。

特色探索



博物馆在特色挖掘上吸引了一批粉丝。例如,上海汽车博物馆虽然线下参观者不是最多,但在抖音平台上拥有14.9万粉丝。该馆常利用短视频进行创新展示。其中,“上博文创”发布的介绍文创雪糕上文物纹饰的视频,获得了5892个点赞,让网友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获得了知识。

前景展望

文化产品正逐渐转向短视频平台进行推广,涵盖影视宣发和演出文创等多个领域。尽管博物馆和美术馆在短视频运营中面临一定困难,但同时也存在发展潜力。通过深入挖掘资源特色、创新内容形式,有望在短视频热潮中实现文化传播和流量提升的双重目标。

如何有效利用短视频平台加强博物馆与美术馆的文化传播效果,您能否提供一些建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