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缅北电诈园区:王帅与李军的噩梦经历与回国后的反思

[复制链接]
查看62 | 回复0 | 2025-3-17 01: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养号苦楚

2001年出生的李军在入狱前,曾在缅甸某电诈园区担任“养号员”。他每日工作超过十小时,持续发布美女视频以吸引粉丝。一旦账号被封,他将面临电棍的惩罚。这种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状态,使李军陷入极大的痛苦。园区管理严格,为避免遭受折磨,他不得不全力以赴地工作。

在这个狭小的办公环境中,他全神贯注于发布视频、增加粉丝等任务,无暇旁顾。在电棍的威胁下,每一个日夜都变成了他难以忘怀的痛苦经历。这份工作缺乏应有的劳动保障,充满了持续的压迫和折磨。

被骗入局

王帅,一名沉迷网络的少年,于2001年某日,因与家人争执,在网上浏览到一则关于云南高薪手表销售工作的招聘广告。怀揣着赚钱的愿望,他前往云南,却不幸被引至所谓的培训基地,进而陷入电诈园区,难以自拔。尽管此类诈骗手法并不新颖,但受骗事件依旧频繁发生。

初入园区,王帅误以为将从事常规工作,却未料到噩梦就此拉开序幕。园区环境恶劣,他个人自由受限,被迫遵从诈骗集团的指令。此情形不过是众多被骗青年中的一例,他们初衷是改善生活,却不幸陷入了诈骗的深渊。

培训分工



数日后,王帅在园区接受了相关培训,内容包括拨打电话、撒谎以及骗取钱财,并获赠了一本类似剧本的书籍。随后,成员们依据各自能力被分配了任务。王帅加入了“5.1.3”小组,该小组共有12名成员,由组长负责管理,日常事务处理需向组长请示。这种分工清晰的机制显著提升了诈骗活动的效率。

在诈骗案件中,各岗位人员各负其责,协同作业。负责电话联络者需具备出色的口才,信息发送者需运用诱人的言辞,而洗钱者则需采取隐蔽的手段。在此背景下,年轻人被迫习得诈骗技能,其思想观念逐渐变形,沦为诈骗集团的一员。

诈骗手段

虚拟身份与虚假信息的诈骗手法极具欺骗性。众多民众因此遭受了经济损失。诈骗团伙持续更新诈骗技巧,使得普通民众防不胜防。

生存困境

李军若因连接缅甸网络而账号被封,若封号频繁,他将遭受电棍打击。这是因为他的账号是团伙在国内出资购买的。王帅、陈齐等人正承受着繁重的工作压力,每日工作时间长达十余小时。园区管理严格,他们很少有机会自由外出。长时间工作使得他们身心俱疲,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艰苦的生存环境和高负荷的工作强度使得这些年轻人身心疲惫不堪。他们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足,同时还得时刻提防可能受到的惩罚。他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遭受严重破坏,内心充斥着恐惧与绝望。

收益内幕

王帅在园区工作了七个月,却未能获得任何薪资,因此只能依靠未骗取的资金维持生计。通常情况下,诈骗团伙的头目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而底层成员则所得甚少。诈骗团伙设有专门的团队负责资金的流转和洗钱活动,将非法所得的资金合法化后进行分配。这种收益分配上的巨大差距凸显了诈骗团伙的剥削性质。

底层青年辛勤劳动,却仅能保障基本生活。与此同时,诈骗团伙的头目们却暗中享受着不义之财带来的奢华生活。这种不公现象加剧了年轻人的困苦,同时也揭示了诈骗团伙的阴暗面。

如何有效降低这类年轻人被诱骗进入电信诈骗园区的案例?期待大家在评论区发表见解,别忘了点赞并转发本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