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老人回忆录月入两万:银发经济新蓝海,社交媒体平台成热门

[复制链接]
查看141 | 回复0 | 2024-12-17 09: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前社交媒体上,“老年回忆录代写”成为热门话题,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新现象蕴藏着多种可能,同时也伴随着诸多争议。它究竟是否属于“银发经济”中的优质商机,引发了公众的深入探讨。

代写回忆录走红网络

各大社交平台上,以“代写回忆录”为关键词可检索到大量相关内容。例如,小红书用户“明微”分享的“在最困难时期,通过撰写传记赚取了18万”的帖子,获得了258次点赞和353次收藏,备受关注。此外,众多写作者也分享了他们与老人接触并完成回忆录写作的过程及心得,从中流露出对该行业的积极态度。这一现象并非孤立,众多类似案例显示出该行业在网络上关注度持续上升。

代写迎合老人需求

回忆录作者多已取得一定成就,其年龄大多介于70至80岁之间。他们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对家国充满深厚情感,并希望为家族留下历史痕迹。明微认为,与这些老人的交流能够激发正能量。老年人渴望在晚年将个人及前辈的故事传承下去。同时,也有不少年轻人积极寻找写手,为长辈撰写回忆录以尽孝道,例如浙江温州的汤小白,在8年内完成了近70本回忆录,他体会到年轻人对老人精神需求的重视。

写手的背后故事

汤小白近一年内未曾获得收入,随后通过撰写商业文案及代笔回忆录获得了经济来源。他的主要客户群体包括小企业主、退休官员等家族中的杰出人物。例如,一位广州青年委托他为其父亲撰写回忆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起初,他遭遇了诸多困难,但最终在回忆录代写领域找到了自己的盈利途径。众多职业写手在创业过程中均经历了各自的艰辛与喜悦。

从商业角度看代写

社交平台上的经验分享文章常给人以“轻松赚取高额收入”的错觉,诸如“月薪达到XX万元”、“收入足以购买一辆汽车”等描述屡见不鲜。然而,从商业角度分析,代写回忆录这一业务远未达到所谓的“优质生意”水平。价格和内容标准模糊不清,加之时间周期难以掌握,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商业潜力。这些因素与吸引新参与者所传达的理念存在显著分歧。

代写真的必要吗

回忆录对于老年人而言,其价值远超最终成文的文稿。在创作过程中,耐心倾听和亲自参与写作的体验,对他们的疗愈作用更为显著。若仅着眼于最终的回忆录成果,可能未能充分认识到其深层意义。虽然代写是一种可行途径,但仍需重视老人在创作过程中自身的需求。

面临新的竞争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掌握了大量人物传记及回忆录的写作技巧。只要信息准确无误,它便能产出质量较高的文章。这一变化对代写作者构成了新的竞争压力。同时,这也预示着代写回忆录这一行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原本复杂的商业前景因而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请问各位读者,在推广“老年人回忆录撰写服务”这一行业时,究竟应更看重经济效益还是关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期待您的观点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