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与Durov谈社交网络逃离:为何主动脱离互联网成为新趋势

[复制链接]
查看32 | 回复0 | 前天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社交成瘾苦恼多

当前,众多人已养成“多任务并行”的习惯,即便没有对话,也常情不自禁地浏览微博、浏览豆瓣。这一习性使得他们难以集中精力投入工作,仿佛被无形的束缚所困扰。有位网友曾每日在社交平台上耗费大量时光,即便意识到并无紧要信息,仍会不自觉地打开,导致工作效率显著下降,倍感烦恼。

社交平台曾是人们展示个性的途径,其中朋友圈和微博如同个人日记。但这种现象也引发了诸多问题,不仅可能干扰他人,还可能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有些人因一条随意的微博,陷入无谓的争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平台偏好有倾向

许多人频繁使用的社交网络数量不多,他们通常不与陌生人互动,不浏览B站和抖音,而更倾向于访问豆瓣和微博。这些人觉得这样的选择更有可控性。以一位上班族为例,他专注于在豆瓣读书上分享内容,并在微博上关注时事热点,这样的方式使他能够更好地管理在社交平台上的时间。



微博常作为查看热搜的工具,帮助人们掌握当前的热点话题。这一现象导致许多人减少了观看整部剧集的习惯,特别是对快节奏的剧集。热搜和网络剪辑使得精彩片段直观呈现,观众无需投入大量时间追剧。某部热门剧的精彩剪辑在网络上的播放量非常高,吸引了大量观众,从而降低了观众完整观看该剧集的比例。

节省时间增乐趣

脱离社交平台,人们得以释放出大量宝贵时间。许多人开始利用这些时间观看电影,下班后能够全神贯注地欣赏一部完整的影片,随后较早入睡。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并增添了更多的快乐。一位曾深陷网络世界的上班族,过去下班后总是沉迷于网络,时间被分割成零散片段。然而,他后来学会了限制上网时间,每晚都能安心地观赏电影,从而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社交交流领域亦出现新动向。邮件交流逐渐流行,其特点更贴近日常生活,便于双方分享日常琐事。例如,一对身处异地的朋友,每周通过邮件互诉日常,虽相隔千里,但友情依旧深厚。

断网自由的成长

当前,部分人能够随时退出交流,达到某种程度的自主,且不承受心理负担。尽管此行为存在不足,但对于个人发展来说,却是一种进步。在职场中,有人曾因担心冒犯他人而不敢轻易结束对话。然而,他们后来学会了在适当的时候退出,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强了个人信心。

下班后彻底断网并非易事,即便开启了勿扰模式,一些人仍会忍不住查看信息,尽管他们不再立即作出回应。有职员曾尝试在下班后断网,但不久后便忍不住查看手机,以了解是否有重要消息。

碎片时间待掌控



即便联系人数不多、动态浏览迅速,排队或候车时仍难以做到不查看手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一些人选择尝试冥想,随时进行五分钟的冥想练习,以使零散时间不再被社交平台所占据。例如,一名学生在等待公交车时,通过冥想达到内心的平静,不再依赖手机来消磨时间。

采用强制措施避开“小红点”提示后,大众开始关注日常生活。社交平台的热度逐渐减弱,人们在打开手机时对选择哪个应用犹豫不决。一位企业家,过去主要依靠社交平台获取信息,现在更注重市场动态,成功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

倡导合理用网络

不浏览朋友圈并非意味着完全隔绝网络信息,其目的仅在于避免不必要的焦虑情绪。有人停止更新朋友圈后,亲友会好奇他们是否已从社交圈中隐退。实际上,他们只是改变了与外界互动的方式。例如,一位从事自由职业的人选择退出朋友圈,然而,他依然可以通过工作群与客户保持有效沟通,日常生活并未因此受到影响。

本文并非倡导远离社交平台,而是提倡大家维持恰当的“信息摄取速度”。在使用网络便利的同时,我们应当科学规划时间。目前,人们每日投入社交网络的时间日益增加,如何掌握适度成为一大挑战。亲爱的读者们,请问您在生活中是如何协调社交网络与实际生活的关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