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赞智能系统助力门店转型:做不卷的生意,实现智能零售新时代

[复制链接]
查看125 | 回复0 | 2024-12-24 08: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赞宣布其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了经营性盈利,这一成绩理应受到肯定。但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冷淡。这背后究竟有何隐情?是企业内部问题被市场敏锐捕捉,抑或存在其他因素?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焦点议题。

张航停止付费合作

有赞在电商服务领域曾具备一定竞争力,可实现多平台链接。但经营过程中遭遇波折。以张航为例,他在2022年下半年终止了与有赞的付费合作。此非个例,暗示有赞在服务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尽管有赞实现盈利,却未能满足如张航等客户的需求,导致合作中断,对有赞发展构成警示。此外,类似张航的失望合作伙伴可能众多,凸显其在业务层面所面临的挑战巨大。

有赞在与合作伙伴的合作中暴露出内部业务逻辑的不足,这表现在其既不具备公共领域流量的优势,也缺乏供应链的竞争力。这些不足在电商服务这一竞争激烈的领域中显得尤为关键,进而使得其对合作伙伴的吸引力持续减弱。

收入结构与商家数量

有赞的营收主要来源于订阅解决方案和商家解决方案。这两部分收入与付费商家数量密切相关。与众多电商平台类似,有赞的盈利模式依赖于庞大的用户基础,即付费商家数量的多少。一旦付费商家数量大幅减少,有赞的营收前景将面临挑战。根据当前情况,多数企业虽重视私域运营,但不愿投入大量资金。目前,65%的企业的私域团队规模不超过5人,这种投入不足的状况无疑会对与有赞相关的业务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尽管赞在与某些品牌合作时,其私域复购率可达40%以上,这一数据看似令人满意,然而,企业对私域投资的消极态度,导致私域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进而影响有赞的营收。这种情况预示着有赞可能面临付费商家数量减少的风险。

利益与价格考量

电商运营领域,价格竞争激烈。对于有赞来说,价格因素在诸多问题中占据核心位置。在私域电商领域,需让消费者在微信群内购物感受到性价比。众多企业聚焦于公域流量,部分原因在于公域市场的价格优势。不同电商运营场景中,价格调整涉及多方利益。若有赞未能制定恰当的价格策略,将难以吸引更多用户。

当前,中小商家及门店对有赞的需求呈现下降趋势,其业绩受电商平台运营规则变动所影响。这一现象背后,价格因素扮演了复杂角色。若价格问题处理不当,不论是盈利状况还是市场份额,都将面临挑战。

与Shopify的对比

有赞与Shopify的战略存在相似之处。在股价下滑期间,Shopify通过拓展大型企业客户群及提供定制化服务来缓解压力。有赞也遭遇了股价下跌的问题。尽管二者遭遇相似,但仍有不同之处。有赞的业绩中标金额波动显著。例如,2021年至2024年,杭州有赞科技公司的中标金额分别为945.50万、89.30万、469.19万。

行业企业普遍面临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的压力,这一大环境因素导致了市场的大幅波动。同时,企业对SaaS服务的需求日益提升,特别是大型连锁企业在数字化全面升级和多方面需求下,对供应商的要求愈发严格。若有赞不能及时适应市场转型带来的需求变化,其在竞争中将难以占据优势。

行业利润现状



观察整个SaaS行业,存在众多挑战。研发成本和客户获取费用持续侵蚀利润。面向企业客户的TOB业务在销售大客户时难以实现合理定价。尽管有赞自称已超越单纯SaaS公司,但价格依然是交易成功的关键。云服务、智能驾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现象均佐证了这一点。有赞若想解决盈利难题,提升谈判实力将面临巨大挑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同业间的竞争往往导致利润空间缩减。有赞在策略上倾向于适度,不愿采取过于激进的营销手段,如同行所做。因此,在与大客户打交道时,有赞显得较为被动,并在整个行业中处于不利位置。

生存重振股价

有赞目前已进入生死攸关的生存阶段。这已不再是关于其能否成为中国版Shopify的理想讨论,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挑战。对有赞产生质疑的声音,如张航所表达,并非个例。面对如何提升客户及投资者信心、提振股价的难题,有赞正面临巨大挑战。回顾过去,在国家补贴推动家电门店业务期间,同行获益丰厚,但有赞未能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其盈利状况并未达到预期水平。

面对诸多挑战,有赞需调整其策略。这要求公司在供应链管理、公共领域流量获取、服务定价以及大客户开发等多个领域实施系统性改革。关于有赞能否实现逆袭,各位读者有何看法?欢迎留言、点赞及转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